臺北市
25°
( 26° / 24° )
氣象
2024-02-27 | 臺灣公論報

璀璨魚燈映幸福—走近徽州古村的非遺魚燈會

夜幕降臨,鑼鼓聲起,一條長8米左右的魚燈跟隨燈引起身遊走。隨後,20多條大小不一的魚燈魚貫而出,「嬉魚」隊伍穿街過巷,靈動遊弋,宛若遊龍。這是元宵佳節前夕,發生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汪滿田村的一幕。



璀璨魚燈映幸福—走近徽州古村的非遺魚燈會
新華社照片,2月22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汪滿田村,魚燈表演隊伍在村中嬉遊祈福。

「雖然氣溫很低,但是現場的熱鬧氛圍讓人熱血沸騰。」上海遊客李昊說,前兩天他專程驅車來到這裏,就是要近距離體驗這一傳統民俗的魅力。「真是不虛此行,拍了很多照片,手機記憶體都快滿了。」他笑著說。


汪滿田村地處皖南山區,過去當地房屋木質結構居多,易發火災。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全村老幼都會一起出動,「嬉魚」遊村,寓意「以水克火,祈求平安」。後來,新年「嬉魚燈」逐漸成為當地人親情歡聚、祈福祝願的方式之一。



璀璨魚燈映幸福—走近徽州古村的非遺魚燈會
新華社照片,2月22日,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汪滿田村,魚燈表演隊伍在村中嬉遊祈福。

作為徽州地區傳承歷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傳統民俗之一,汪滿田魚燈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22年5月,它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人群中,一個年輕女孩兒忙前忙後。她時而走在隊伍的前面,指引魚燈前進的走向,時而退到隊伍的後面,為後面的魚燈加油鼓勁兒。


「今年村裏共有5個魚會參加『嬉魚燈』活動,每個魚會每年都會選出一名『魚頭』,負責挨家挨戶籌集資金,組織魚燈紮制修繕等事宜。」27歲的汪麗君今年在祠堂分魚會中擔任「魚頭」。


過去,「魚頭」大多由村裏有威望的年長者擔任,這些年,越來越多「走出去」的年輕人也回到村子,主動當起了「魚頭」。


「這是一種割捨不斷的情感。在組織燈會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增進鄰里間的交流溝通,村裏很多大事小情都會被化解。另一方面只要有這根紐帶,人們對於家的情感就不會散。」汪麗君如今能明顯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回歸喚醒了基層文化建設的生命力,也喚醒了文明鄉風的精氣神。


騰空而起的禮花映紅了這個徽州古村,流光溢彩的魚燈表達著汪滿田人的喜悅。「家鄉人記憶裏的那盞燈只要在,幸福就在。期待更多年輕人能加入其中,讓魚燈文化薪火相傳。」汪麗君說罷繼續忙碌起來。


竹編骨架,綿紙為皮,彩筆繪飾。窗外鑼鼓喧天,41歲的汪滿田魚燈縣級非遺傳承人汪華武卻顧不上欣賞,而是在他的製作工坊裏趕制訂單。「忙得很呐,還有好幾個訂單要做。」汪華武說。


「製作魚燈的棉紙要薄、柔、輕、韌,點亮後整條『魚』才會通明剔透、活靈活現。」汪華武說,2023年以來,他的製作工坊接到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近十萬元的訂單。


隨著傳統非遺廣受關注,汪滿田魚燈不斷「出圈」,魚燈匠人們也在傳承中不斷創新、順勢而為。他們對製作魚燈的材料和工藝不斷改良,設計出迷你版古風魚燈,廣受市場歡迎。據瞭解,在汪滿田村,像汪華武一樣的魚燈匠人還有20多位,他們一年可以製作魚燈2000餘條。


遠方的年輕人也來了。


「年前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汪滿田魚燈,就想來這裏學習、采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陳賢傑說,前不久,他和同學們來到汪滿田村,向當地人學習製作魚燈,拍攝了相關主題紀錄片,並舞著親手製作的魚燈,與村民們一起,參與「嬉魚燈」活動。


「同學們在美術、設計等方面的專業特長,可以助力當地更好塑造汪滿田魚燈這一文化品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團委書記朱瀅表示,希望他們的走訪調研,能幫助當地人定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憶,用藝術賦能美麗鄉村建設。


夜色更深了。此時,在汪滿田村的各個角落,鱗鰭閃爍的大小魚燈被人群簇擁著。燈火映照在人們的身上,笑容出現在他們的臉上。(新華社記者劉美子、戴威)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