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0° / 24° )
氣象
2024-03-08 | 臺灣公論報

傳統文化熱興起!文廟成為年輕人歡迎的「打卡地」

文翰日章,廟堂巍峨。作為儒家文化遺產代表的文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符號。傳統文化熱興起,文廟也煥發新生機,各地對儒家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力度持續增強。與此同時,仍需加強文廟研究闡釋,讓見證歷史的文物真正「活起來」。


千年文廟綻放光彩


南接芙蓉街、北鄰大明湖,濟南府學文廟坐落在山東濟南的繁華地帶。建於宋熙寧年間(西元1068年至1077年)的這座古建築,正成為深受年輕人歡迎的新晉文化旅遊打卡地。


從文廟南門而入,依次經過黃瓦紅牆的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主要建築,大小泮池中的汩汩溪水和成群錦鯉將「海岱文樞」牌坊映襯得熠熠生輝。


「濟南府學文廟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後,我們參照古籍進行專家論證,歷經幾次修繕恢復了文廟光彩。」濟南市文物保護利用中心主任呂智勇說,修繕開放的府學文廟成了濟南市的文化新地標,年遊客量近百萬。為了讓文廟「活起來」,這裏還經常舉行古禮體驗、文廟講堂、經典誦讀等豐富多樣的活動。


學者認為,儒家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標識,文廟在中華民族精神信仰、學術傳承、人文教化等方面具有突出價值。文廟源頭可追溯到魯哀公時期,祭孔儀式延續上千年,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重要物質表徵之一。


孔子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孔祥林介紹,唐貞觀四年(西元630年)令州縣學校皆建孔子廟,孔子廟從此遍佈全國各地。到清末,在縣以上政府駐地共建有文廟近1800所。


對少數民族政權遺址考古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文廟存續的證據,在少數民族地區保存較好的文廟中也能發現文化融合的痕跡。「在參與全國範圍內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位於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文廟,比如雲南地區的文廟,除了遵循一定的規制,在佈局、結構等細節上也保留了當地文化的特點,這些文廟建築本身就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具體體現。」山東曲阜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張龍說。


仍需加強文廟價值挖掘


當前,各地文廟發展參差不齊,依託文廟開展的紀念活動五花八門,沒有一定之規。部分文廟局限於景區展覽功能,每年高考前的熱鬧與平時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忽略了文廟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傳播、社會教化等多重功能。


文廟的空間分佈廣泛,具有深厚文化傳承底蘊,應將其打造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陣地。學者建議,可以成立統一的全國文廟管理平臺,完善修繕技術、展陳內容、活動設置等資訊公開交流。


東南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沈旸認為,應整合現有國家和省級扶持資金,設立儒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項資金,構建市場與政府雙重動力機制,鼓勵多方參與活化儒家文化遺產。


文廟主管單位可與教育和旅遊等相關部門合作,開發適合中小學生的國學課程,將展示利用納入研學遊和全域遊專案。可由文旅部門牽頭,整合全國和區域性儒家文化遺產資源,包裝、推介一批精品研學旅遊線路,提高文廟在公眾視野中的活躍度。


曲阜師範大學教授宋立林等認為,禮樂文明能幫助增強儒家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有利於提升中華文明的全球凝聚力。可聘請國內禮樂文化專家成立智庫,研究出一套既有傳統內涵又有時代風格和現代科技藝術元素的新禮樂,形成典則推廣全國。


文廟在海外也多有遺存,除了中國,還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分佈,成為東亞儒家文化圈的標誌。在中華文明復興的背景下,要加強儒家文化「走出去」,拓展與東亞、東南亞國家的儒家文化交流,不斷增強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力。(新華社記者 張昕怡)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