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3° )
氣象
2024-05-12 | 中央社

立陶宛總統大選登場 俄羅斯威脅占主導地位

立陶宛今天舉行總統大選,選舉聚焦安全議題,各主要候選人均同意這個北約和歐盟成員國應增加國防開支,以應對來自鄰國俄羅斯的威脅。但對中關係方面,候選人則各持己見。

法新社報導,立陶宛擁有280萬人口。這個波羅的海國家擔心,莫斯科2022年入侵烏克蘭之後,如果贏得對烏克蘭的戰爭,立陶宛本身可能會成為俄羅斯下一個瞄準目標。

立陶宛東歐研究中心主任科賈拉(Linas Kojala)向法新社表示:「立陶宛對俄羅斯威脅的認知,一致且不容置疑,因此主要候選人都採取相同立場。」

雖然大選中實力前3名的競爭者在國防問題上意見一致,但他們在社會議題以及立陶宛與中國的關係上各持己見。

立陶宛在2021年允許台灣以台灣之名開設實質上的大使館,立陶宛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因而緊張。中國降低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等級,並封殺立陶宛出口的產品。

立陶宛政界人士也對此爭論,有些人認為在經濟考量下,應恢復與中國關係。科賈拉說:「中國對(台灣)開設代表處的反應比預期更激烈,這引起了爭論。」他補充說,中國的反應正在傷害立陶宛企業。

這次總統選舉,投票將於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2日17時結束,預計當天稍晚將可公布結果,不過這次大選可能需要在5月26日舉行決選,因為預計沒有候選人能在第一輪贏得絕對多數。

民調顯示,今年59歲的現任總統,同時也是前銀行家的瑙塞達(Gitanas Nauseda)遙遙領先其他7名候選人,其中包括現任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與著名律師維格勒(Ignas Vegele)。

根據最新民意調查,瑙塞達預計第1輪投票可獲得超過35%的選票,並有望在最終決選中獲勝。

49歲的席莫尼特採財政保守主義,社會議題則持自由派觀點。她以支持同性伴侶關係聞名,這在天主教徒占多數的立陶宛引發不少爭議。

瑙塞達和對手席莫尼特領導的執政保守派關係不穩定,時而引發外交政策爭論,最為人知的即是立陶宛與中國關係的議題。

立陶宛總統負責國防和外交政策,出席歐盟和北約峰會,但必須與政府和議會協商任命最高階官員。

在外交事務領域,總統往往被期待與外交部長緊密協調,但瑙塞達與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屢出現意見不合、難以共事的情況。席莫尼特與藍斯柏吉斯屬同一個政黨。

瑙塞達數次就對台事務說詞反覆。他7日說,儘管他原則上歡迎台灣設立代表處,為穩定與中國的關係,他認為有必要變更台灣代表處名稱。

席莫尼特則表示,政府內多數決策者早意識到,強迫台灣變更駐處名稱不僅不明智,也無助解決問題。瑙塞達近期在對外政策電視辯論會也曾表達類似立場。

維格勒是一名48歲律師,他因疫情流行期間公開反對強制接種疫苗而聲名大噪,主打自己是現有政客的替代者,誓言實現更透明的政府管理。

但根據立陶宛媒體調查報導,維格勒與俄羅斯關係匪淺,有跡象顯示其家族企業透過中亞國家等第三地,協助俄羅斯規避制裁。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