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7° / 24° )
氣象
2024-04-16 | 上報

高雄市無形文化資產 「鹽埕埔文武聖殿聖諭宣講」授證

高雄市無形文化資產 「鹽埕埔文武聖殿聖諭宣講」授證

高雄市鹽埕埔的「文武聖殿聖諭宣講」至今有百年歷史,於每年農曆3月6日進行。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4月14日代表市府,於「文武聖殿聖諭宣講請旨大典」頒授文化資產登錄證書,財團法人高雄市文武聖殿董事長兼勵善聖諭宣講部部長黃瑛芳代表接受證書,以表彰保存者對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之肯定。

簡美玲指出,自文資法修法後,這是首次在民俗儀式現場進行授證,今(2024)年又是聖諭宣講滿百年更顯意義,文化局未來也會針對宣講進行調查研究,推廣傳承高雄市珍貴無形文化資產。黃瑛芳則表示,很高興可以獲得肯定,在場許多宣講生已傳承三代,感謝信徒大眾的無私奉獻、文衡聖帝的庇佑,讓文武聖殿可以走到今天。文武聖殿宣講民俗今年剛好將滿百年,獲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並頒授登錄證書,別具意義。

文化局說明,文武聖殿聖諭宣講以民間善書所傳遞的道德意識為內涵,宣講生須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與宣講技巧。文武聖殿傳承明清以來的聖諭宣講形式,保存了過往「敦世厲俗」的良善風俗,期待透過無形文化資產的登錄和認定,讓這項民俗活動能夠代代流傳。宣講是明清時期以來的一套教化制度,透過地方官員或仕紳文人宣講經典義理、因果報應及政令,內容涉及社會關係、教育、生計和安寧及秩序等各方面,是過去安定社會的重要機制。受近代社會影視媒體多元化的衝擊,宣講制度逐漸式微,但廟方仍每年辦理,至今已有百年左右,成為重要特色之一。近年也運用網路新媒體線上宣講,推廣與傳承此項民俗。

文化局提到,文武聖殿聖諭宣講起源於1925、26年間,當時信徒組織「鼓善社修德宣講堂」佈道行善,至二戰後1956年擴大為「勵善聖諭宣講部」。文武聖殿的祀神與宣講的發展來自澎湖移民,反映了澎湖移民進入高雄市之後的社會生活與文化情況。每年農曆3月6日舉行請旨大典,隨即開臺宣講,至農曆10月20日舉行繳旨大典,完成該年度的宣講。宣講規制分內、外部宣講,內部宣講於文武聖殿舉行,外部宣講主要在高雄市與鄰近縣市鄉鎮等各大寺廟。

(延伸閱讀:新北第一粵菜「望月樓」!「黨蔘當歸燒鵝」、「石斑拆魚羹」等老粵菜新做上桌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