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不如死」成為日常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林政武
根據2024年的統計資料,說台灣2024年的總生育率在全球吊車尾,看到這則新聞,心裡五味雜陳。因為這樣的數據似乎比我預期來的更加嚴峻。2025年4月份的最新資料,台灣新生兒只剩8千多人,死亡人數卻高達1萬7千多,死亡數整整是出生數的兩倍。這種「生不如死」的現象從2021年開始逐年惡化,而台灣人口數的歷史高點(2300萬人)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國發會的數據顯示,台灣15~65歲的青壯年人口(也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正快速流失。2024年還有1600萬人撐著經濟,但到了2040年,這數字會暴跌到1300萬;同一時間,65歲以上老人卻從449萬暴增到671萬。更可怕的是,目前人口紅利占總人口三分之二的優勢,預計到2028年就會正式終結。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根據以上統計資料,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繳稅、拚經濟、照顧老人的人將會變少,而需要被照顧的人則會變多。現在的年輕人流行「躺平」,未來恐怕連躺平的空間都沒有,因為身邊全是等著你扶養的老人和小孩。
人口結構老化最直接的衝擊,就是社會保險制度的崩盤。健保和勞保原本設計是「年輕人養老人」,但當繳錢的人越來越少、領錢的人越來越多,破產幾乎是必然的結果。專家預估,2031年這些基金就會撐不住,就跟當年的軍公教年金改革的主軸一樣,面對勞保的破產危機,政府似乎只能祭出「延後退休、多繳保費、少領給付」這三箭,才能有效遏止短期內破產的危機,但勞保年金改革,勢必會得罪選票結構龐大的勞工族群選票,所以沒有人願意會捅這個馬蜂窩,對政治人物來說,與其現在硬推改革,不如繼續「撥補」拖時間,把燙手山芋留給下一屆政府。
目前台灣的「撫養比」(每100名青壯年要負擔的老人與小孩數量)是44,但2070年會飆到114。也就是說,現在的年輕人除了要養父母,未來可能還要養祖父母,甚至得預留自己的老本。這種壓力下,許多人乾脆選擇「不婚不生」,與其讓下一代和另一半繼承自己的痛苦,不如讓一切到此為止。
政府雖然喊出各種補貼政策,但對多數人來說根本無感,區區幾萬元的補助,根本是杯水車薪,比不上房價漲幅的零頭。無論如何,若繼續放任人口危機惡化,台灣的未來恐怕只剩兩種結局:不是「老窮社會」,就是「集體躺平」。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在進行式。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最新大陸新聞
-
-
賴清德一年來「治國無方謀略有餘」
(53 分鐘前) -
當「生不如死」成為日常
(5 小時前) -
陸鼓樓去年才花1500萬修復 不到一年竟塌了
(5 小時前) -
3千年前請假單曝光 王子生病也是要請假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