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桌仔」視角下的閩南「小確幸」
在廈門的公園與街巷,時常能看到擺放著茶具的桌椅,供往來市民遊客歇腳品茶。在閩南話裡,這樣的茶攤被稱為「茶桌仔」,在過去也兼具「講古話仙」(即聽說書、拉家常)之用。
廈門位於「閩南金三角」的中心位置,在外人眼裡,閩南人都有「愛拼敢贏」的個性。而在廈門,生活節奏並沒有外人看來那麼「閩南」,有不少日常工作都是在茶桌上「邊喝邊幹」完成的。
「您來廈門多久啦?」「成家了嗎?」三杯茶下肚,在問詢完我的「戶口資訊」後,採訪對象才轉入正題。作為一個在廈門工作生活了七年多的外省人,廈門人愛好喝茶的習慣曾讓我挺不適應,卻也讓我領略了廈門「不緊不慢」的茶文化。
廈門本地並非傳統的茶葉產區,但廈門人愛好喝茶已有數百年歷史。早在19世紀,廈門就有「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的相關描述記載。
在基層工作中,「茶桌仔」的一大作用是「平心靜氣化矛盾」。為什麼不上來就直入主題聊正事?「有的人怒氣衝衝進來,你就跟他講道理,人家怎麼聽得進去?或者是你不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上來就『亮底牌』,那還怎麼談?」遇事先喝茶,是幾乎所有廈門基層幹部的基本工作法。幾杯茶飲下,進門的怒氣消了,隔著的「窗紗」落了,事情自然就有了解決的苗頭。
也正是在「茶桌仔」的影響下,來自基層的大部分矛盾糾紛都能做到「不出村(社)」。來自公安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九月底,2023年廈門全市十三類矛盾糾紛調處率達95.8%。
「喝茶講情調、品味道,自己喝著開心就好。」除了自己的心情外,廈門人似乎並不在意許多喝茶的細節。儘管廈門飲茶也要「分茶」,但從工序的嚴謹性和觀賞性來看,不若潮汕地區。廈門對於「茶桌仔」的理解,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方法,還是一種閒適的生活態度。
廈門在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近代史上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經由廈門輸出的茶文化至今仍有跡可循。例如,英文中的茶(Tea)一詞,正是來源於廈門方言「Te」的發音。
和成都遍地茶攤相似,廈門的公園裡幾乎都有供市民遊客品茶的茶桌,一些大點的公園還會免費提供開水和茶具。從早上八點一直到太陽落山,這些公園裡的茶桌幾乎都是「滿員」狀態。更有意思的是,廈門公園裡的「晨練大爺」可能會忘帶手機或鑰匙,但絕不會忘帶一兩泡珍藏的好茶。鍛煉一結束,「老陳」「老林」「老鄭」們立馬找張茶桌坐下——「我這泡頭湯多好」「我這泡火焙的恰到好處」,鬥茶聲不絕於耳。
從一個外省人的視角來看,「茶桌仔」還體現了廈門這座城市高度的包容性。一方面,不論是口味清淡的白茶、綠茶,還是需要一定火焙的武夷岩茶,都能夠在廈門的茶桌上輕易覓得;另一方面,在街頭巷尾的人行道上,不時能看見「占道喝茶」的市民群眾,只要不影響正常通行秩序,城管部門往往也不會加以干涉。
「茶桌仔」代表的不單單是一種飲茶習慣,更多的是一種在廈門生活與工作的方式。它融匯了多元文化,並且以一種「慢下來」的節奏呈現給世界,這在凡事都講求快節奏的當下,更是難能可貴。(新華社記者顏之宏)
最新大陸新聞
-
-
蔡政府新南向 國民黨定調成敗
(6 天前) -
雲台青年創業賽兩岸大學同場競技|臺北商業大學勇奪五項大獎
(6 天前) -
鄭安庭關注鑽石和寶石產業鏈發展及提高生育率議題
(1 週前) -
劉家裕:完善職訓促經濟發展
(1 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