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1° / 21° )
氣象
2024-01-18 | 臺灣公論報

詩歌中的青海

「風從祈福真言的石堆上流過,從哈達覆蓋的雪山大地上流過,從人心的藍白紅綠黃上流過,風唱著紮西德勒從愛的空間流過。」作家楊志軍在長篇小說《雪山大地》中這樣寫道。2023年8月,這部作品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楊志軍在獲獎感言中說:「我出生在一個雪山和草原連綿不絕的地方,那裏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山的挺拔,水的清澈,地的遼闊,以及孤遠而沉默的生活,幾乎佔據了我童年的全部記憶。」


青海是詩歌富集之地。描繪自然生態,記錄民族融合,展現文化傳承……詩歌在青海汲取靈感,得到滋養;青海因詩歌而富有詩意,令人神往。


詩歌中蘊藏青海之美


從唐代邊塞詩到史詩《格薩爾》,從流傳於西北地區多民族的民歌「花兒」到中國西部詩……詩歌之於青海,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文化符號。


「歷史上的青海,曾是眾多詩人嚮往、親臨之地。」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趙宗福在《歷代詠青詩選》中收錄了360多首詩詞,拓展了青海古代詩歌版圖,全方位展示了歷代詩人眼中的青海之美。


比如,明代詩人劉侃在《隴西雜興》中寫道:「西極秋高白鳥翻,憑闌送目到河源」;「青海風濤還積石,玉門車馬半中原」。縱橫千裏、氣勢恢宏的青海自然景象,在詩中一覽無餘。


「昆侖嵚崎出霄漢,詄蕩閶闔吹回風」,是清代詩人楊揆在《昆侖山》中對巍峨昆侖的生動概括。


唐代詩人高適在《九曲詞三首》中寫道:「到處盡逢歡洽事,相看總是太平人」。當時,青海地處邊關而不荒蕪,民族眾多但和睦相處。高適的詩,讓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躍然紙上。


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說,青海是一個極富詩意的地方,當地的山川大地就是一座詩的高原。這裏橫貫著祖脈昆侖,聖殿般的雪山就是一部偉大的東方史詩。這裏是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長江以及瀾滄江的發源地,遠遠不只是自然的存在,更是文明的象徵。


高原被詩意喚醒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1988年,詩人海子路過青海省德令哈市,留下一篇《日記》。如今,德令哈這座「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建起海子詩歌陳列館,熱愛海子詩歌的人們在這裏尋找自己的詩和遠方。


詩歌為這座高原小城賦予了獨特的人文氣息。璀璨夜燈下,巴音河靜靜流淌,遊人流連河畔,一遍遍地念著:「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鳥瞰青海高原的山山水水,被詩意照亮的不僅是德令哈,還有古今眾多詩人留下的足跡。


青海湖,中國最大內陸鹹水湖,這裏是詩人筆下出現最多的意象之一。它是世居於此的人們心中的「聖湖」,也是詩人靈感的源泉。


海子面對暮色蒼茫的湖面,寫下「青海湖,請熄滅我的愛情!」而昌耀的詩中,青海湖「翠綠的水紋,總是重複著一個不變的模式,像誘惑的微笑在足邊消散,隨之,另一個微笑橫著撲來」。


時至今日,青海湖仍在喚醒現代人的詩意。


2023年6月,青海湖詩歌節拉開帷幕。湖畔草地上,國內外詩人搭起帳篷,開啟主題論壇,詩人們朗誦的聲音此起彼伏。帳篷外的牧人或牽著牛羊,或在黑色的犛牛帳篷裏熬奶茶,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我聽說今天這裏有詩朗誦,就趕過來了。我聽不懂,但喜歡詩歌的韻律。」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伊克烏蘭鄉剛察貢麻村村民德格措身著藏服,懷裏抱著4個月大的孫女,在帳篷外靜靜聽著。


不僅在青海湖,高原鄉村同樣有無盡的詩歌題材。近年來,青海省作家協會組織和動員作家、詩人深入基層,與省內8個市、州作協共同開展「一村一詩——鄉村振興」主題創作,以詩歌為全省45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和部分有特色的自然村描摹形象、回溯歷史、記錄當下。


青海省文聯副主席、青海省作家協會主席梅卓表示,青海詩歌高地包含著地理、生態、文化等多重意義。詩人們的作品充分展示了青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情景,也展示了青海人民擁抱生活、擁抱世界的精神面貌。


千年史詩活態傳承


青藏高原綿延不斷的各民族詩歌傳統,不斷推動著這片土地的文化多元發展,成為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震撼人心的史詩著作《格薩爾》,講述了格薩爾王降妖除魔、抑強扶弱、除暴安良、造福百姓的傳奇故事,在青藏高原傳承不息,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如今,數百名格薩爾說唱藝人仍在三江源傳唱著這部英雄壯歌,感人的故事與動人的旋律在草原傳唱。


「這一史詩是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的民間文化,口口相傳的活態傳承形式充分體現了藏族人民的聰明與智慧。」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格薩爾研究者降邊嘉措說。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柯曲鎮平均海拔4300米,傳說這裏的德爾文部落曾是格薩爾王和他的三十員大將馳騁縱橫的疆域。14歲的洛周求吉尼瑪留著一頭長髮,他是當地年紀最小的格薩爾藝人,能說唱十幾段《格薩爾》。「格薩爾王就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洛周求吉尼瑪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格薩爾》中賽馬稱王的章節。


柯曲鎮德肉村黨支部書記德爾文三旦說,當地800多名牧民中,大約80%會說唱《格薩爾》史詩。這裏經常舉行史詩說唱競賽、格薩爾馬背藏戲等與《格薩爾》史詩有關的文化活動。「每年藏曆12月15日是格薩爾王誕辰日。為了紀念這一天,我們每家每戶都會在家裏說唱。」德爾文三旦說。


「非遺」保護是活態傳承的基礎。2006年,《格薩爾》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2023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公佈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驗收,正式確定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從民間說唱藝人到學界專家,從政策和資金扶持到融入教育體系,我國正在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力度,為詩歌在青海的活態傳承厚植土壤。」青海省格薩爾史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久美多傑表示。(新華社記者白瑪央措)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