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4-02-27 | 臺灣公論報

百萬遊人「行通濟」 嶺南文化煥新韻

「華燈若乎火樹,熾百枝之煌煌」。是什麼,讓近百萬人不約而同,扶老攜幼走過一道橋?是什麼,讓一種習俗穿透300多年的歷史時空,傳承不衰?


元宵夜的佛山通濟橋,是一片風車的叢林。春風從橋上拂過,旋轉的風車葉片閃爍出一條流動的光河。


時光匆匆如旅,白駒過隙,下一站在哪里?無論在人海裏漂流多久,佛山人心裏永遠有那座橋,永遠有家鄉最美的樣子和永遠明媚的你。


從除夕到元宵,沉浸在節日中的男女又一次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東風夜放花千樹。月如玉,人如畫,此般風味應無價。


「行通濟,冇閉翳」


「俯而察之,如亢燭龍而照玄方。仰而觀焉,若披丹霞而鑒九百。」


廣東佛山,元宵之夜,燈火絢爛的通濟橋迎來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近百萬人走過這裏,手持「行運風車」,遊行於通濟橋上,口中默念「行通濟,冇閉翳(沒有煩惱之意)」,祈求好運常伴。


「我家『行通濟』30多年了,風車轉起來,就『風生水起』了,所以每年都得來。」佛山本地人姚先生指著女兒手上的風車說。


從元宵節早上九點開始,今年「行通濟」四條路線上的行人便絡繹不絕。離通濟橋約一公里處連綿的小攤上,擺著金光閃閃的風車、綁著紅包的生菜;沿途的舞龍、舞獅、功夫、粵劇表演引來陣陣掌聲……紅條幅、紅燈籠、紅圍脖,洋溢著歡樂佳節的喜慶氛圍。


古通濟橋是佛山最早建造的橋樑之一,於明朝天啟年間建成,橋名寓意「橋以通濟名,必通而後有濟也」「以正義通,以亨屯濟」。後逐步形成了「行通濟」習俗。


「『行通濟』已有300多年歷史,是本地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元宵節活動,也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市禪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劉芳說,每到元宵,家家戶戶手持生菜、風車、風鈴等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寓意消除煩惱、順風順水。



百萬遊人「行通濟」 嶺南文化煥新韻
2月24日,元宵夜的廣東佛山通濟橋。新華社發 蘇亦薇 攝

2月24日,元宵夜的廣東佛山通濟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趙紫羽 攝


濟世扶貧 通濟天下


從家庭祈願到家國公益,「行通濟」在新時代有了更豐富的傳承。


在「行通濟」現場,不時可以看見紅色的慈善捐款箱,通濟橋上每隔幾米就可以看到背著募捐包的慈善會志願者。


佛山市文明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12年起,公益慈善元素就融入了「行通濟」的傳統年俗中,成為佛山文化的一種特色。「行通濟」慈善活動最高時曾獲千萬元捐款。


有個人、有組織,有民間力量、有政府機構,行善舉傳愛心蔚然成風。


一直堅持無償獻血的冼飛球獲得「2023佛山向上向善影響力年度盛典」年度個人獎。26年來他獻血量累計達15.6萬毫升,相當於37個成人的血液量。


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佈,正在一家公司做車輛檢測員的冼飛球參加公司組織的獻血,自此開始獻血善行。


如今已52歲的冼飛球還堅持只要身體沒問題就每月去獻血的習慣,還帶動女兒堅持獻血。他說:「每次看到需要血液的病人家屬期盼的眼神,我就能感受到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互助團結是有力量的。」


參與過河北涿州等地救援、累計服務達732195小時、收穫96封感謝信和653面感謝錦旗的佛山市鳳梨救援服務中心獲得了年度組織獎。成立12年來,該組織致力於險情、災害的人道主義救援和愛心公益傳播。


「做公益就是懷著感恩的心去幫助更多的人。」鳳梨救援隊隊長王治勇說。


善舉匯流,善風更盛。今年2月18日,佛山啟動「綠美佛山1人1天1元」慈善基金行動,宣導每人每天捐出1元,到24日晚已收穫捐款567萬元。


經常參加公司組織的黨員義工隊的冼飛球說,參與公益的人越來越多,行善的氛圍也變得越來越濃。


「今年元宵適逢週末,參與市民更多,我們舉辦了一系列現場和網路募捐活動,希望能傳遞出樂善好施、濟世扶貧、通濟天下的精神。」劉芳說。


嶺南文脈向上向善


向上向善是流傳在嶺南文脈裏的基因。


古東晉時,客家人文始祖程旼帶頭興辦公益、改造山川、教化鄉里,因德行高尚獲得南齊齊高帝蕭道成仰慕,將其所在的縣命名為「程鄉縣」。程旼也名列廣東「古八賢」。


今年春節,取材於嶺南民俗文化的舞劇《詠春》不僅登上了龍年春晚,還火到海外、風靡全球。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詹雙暉認為,《詠春》的成功在於傳遞了嶺南文化的向上、向善、剛健,彰顯了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只要我們堅定道德追求,不斷激發全社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夠為中華民族乘風破浪、闊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在24日舉行的「2023佛山向上向善影響力年度盛典」上,一批熱心慈善的組織和個人在萬眾矚目下接受了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對其善舉的讚譽。


佛山市文明辦負責人說,今年是佛山向上向善影響力年度活動舉辦的第12年,推薦宣傳這些人物、組織、機構是為了傳遞樂善好施、昂揚奮進的文化力量,涵養塑造「人人向上、人人向善」的城市氣質。


從2013年開始就全職投身公益的王治勇說,鳳梨救援義工組織開始只有28人,現在已經有2835人。他說:「向上向善是藏在嶺南文化、中華文明血脈裏的東西。現在有很多不認識的人來捐款,用各種方式支持我們的義工服務,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料峭春風中,花市燈如晝。向上向善的文化,在通濟橋上清脆悅耳的風鈴聲裏,在元宵佳節歡聲笑語的祝福裏,在不時拿來掃碼捐款的手機裏。(新華社記者:陳凱星,吳濤,趙紫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