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1° / 20° )
氣象
2024-02-27 | 臺灣公論報

碧溪書院:生機恰在變身後

阡陌交錯的石橋溪畔,有座古老的碧溪書院。它曾是福建省永春縣仙夾鎮夾際村舊時唯一的私塾,培養出一批批學子,卻在歲月流轉間,沉寂田野無人問詢。經過修舊如舊,如今的碧溪書院搖身一變成為鄉土文教的新天地,書香在這裡得到傳揚,書院重獲新生。


九廳十八房,書墨久飄香


永春縣地處福建省東南部山海交匯處,是著名的僑鄉,素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季春」之譽。


位於永春縣、南安市、安溪縣交界處的夾際村,是福建省級傳統村落,永春歷史上第一位舉人鄭良士就出生於此村。


碧溪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朝,由鄭良士的曾孫鄭以騧創立。鄭以騧生於乾隆四年,考中舉人後曾任永定縣令。


為了讓後代有一處適宜學習的場所,他修建了這座閩南「皇宮起」風格的古厝,因有九個正向廳和十八個房間,又稱九廳十八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書院背山面水,主體為土木結構,地面鋪著紅磚石板。溪水從後門的天井穿過整個庭院,再從前門流出,故得名。潺潺流水聲、啾啾鳥鳴聲……學童們仿佛置身於山林間,可謂書墨飄香,雅氣縈繞。在如此幽靜的學習環境中,鄭以騧的4個兒子,兩個考中舉人,兩個中了秀才。


「在古代,書院是最主要的教育機構和教育形式,也代表著私學發展的頂峰。在當今社會,書院仍舊在教學中佔據一席之地,尤其是在研究、傳播國學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集美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林海燕說,正因為書院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仍有生命力,業界專家學者才會不斷探索書院如何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大陸各地也紛紛加強了對書院的研究、保護和利用。


活化後書院,讓廢舊書院活起來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年久失修的碧溪書院曾沉寂多年。


2016年,當地女企業家辜燕萍參加了永春縣婦聯在夾際村舉辦的一次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眼見空落落的村莊和留守兒童對外界的渴望,辜燕萍急上心頭。也是在那一刻,她回饋桑梓的責任感被激發出來。


2017年10月,永春縣女企業家協會與辜燕萍共同籌資,在仙夾鎮鎮政府的支持下,對碧溪書院進行修繕。2018年5月,工程竣工,村裡老小有了一處公共文化空間。


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活化沉睡的書院文化?永春縣探索開展特色鄉村研學活動。


他們引進大學生支教團隊,開辦暑期夏令營。「剛開始辦夏令營時,孩子們的熱情不高,報名人數不多。等到閉營,家長發現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意願增強了,知識面也得到了拓寬。到了下一期,夏令營開班消息一發布,學位當天就被搶光了。」永春碧溪書院執行院長辜燕萍說。


目前,已有超百名來自華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閩南師範大學、集美大學的大學生志願者先後來村裡開展支教活動,累計服務本村及周邊村莊5000多人次。


假期總會過去,大學生志願者隨著實踐活動結束也會離開,日常的教育活動還要依靠本地的志願者。32歲的陳菊惠原本只是在家裡帶帶孩子,一聽說碧溪書院重新開放,便毫不猶豫當起了志願者。每逢週末,她和幾個「寶媽」輪流帶著村裡的孩子誦讀《聲韻啟蒙》。


「在村裡隨便遇到一個不大點的孩子,我說『雲對雨』,他就會回『雪對風』,跟對暗號似的。」陳菊惠笑著說,孩子們學得很起勁,家長們都特別高興。


晚上7點以後,村裡的孩子可以到書院一起做作業,「寶媽」們負責督促、課業輔導。週末,書院還會不定期組織手工課、手語課、中國傳統紋樣欣賞等特色活動。


林海燕說,沿襲傳統書院文化特徵、結合現代文化需求改造的新型書院可稱為後書院,它是基於書院傳統、鄉村文化發展所形成的代表性場所。她認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同時與現代教學手段結合,是後書院的突出特點。


書院變家園,古厝續新篇


唱歌、跳舞、製作苔蘚微景觀……談起參加過的碧溪書院舉辦的活動,在永春縣夾際學校上初二的鄭婉婷如數家珍。從上小學開始,她節假日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碧溪書院。「我最喜歡『苦瓜』老師了,過年過節都會跟他通話,表達節日問候。」鄭婉婷說。


鄭婉婷口中的「苦瓜」老師是2021年畢業於閩南師範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的潘瑞欽。5年前的暑假,他來到夾際村支教,主要給孩子們上一些手工課。現在已經是永春縣第三實驗小學數學教師的潘瑞欽說,鄭婉婷一開始比較沉默寡言,後來相處久了,便有了深入瞭解。「我心裡很清楚,20多天的支教可能不會給她增加很多額外的知識,但能帶給她開心快樂,激發她對知識的渴望,也讓我很有成就感。」


「以前,孩子們害怕見到生人,聽到車進村的聲音就會害羞地躲起來。現在,他們更像是小主人,平時主動照看書院,與外來參觀者交流也不怯場,落落大方。」說起孩子們的成長,村民鄭幼雅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林海燕說,碧溪書院在課程方面著重關注學生主體性發展,創建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在資源方面著重環境保護和提升文化認同感,立足社情與協調建設主體的多元性,打造更具特色的後書院研學基地。


如今,碧溪書院掛上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傳習基地」「夾際村人才驛站」等牌匾,成為夾際村的文化中心。以書院之形,承傳習之道、揚時代新風,賡續前行,這是記得住的鄉愁,也是看得見的未來。(新華社記者 林凱)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