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4-03-23 | 臺灣公論報

守望田野的「寶藏女孩」—走近與歷史對話的女子考古隊

緊握手鏟將泥土刮落,時光深處的面紗徐徐褪去;輕舞毛刷拂去歲月的塵埃,還原出一件件文物的本來面貌……這是考古人的日常,也是令朱瑛培和她的夥伴們著迷的事業。


在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女孩,是廣袤田野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她們是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隊的隊員,每天在歷史與現實中往來穿梭,不斷解答著一個個未解之謎。



守望田野的「寶藏女孩」—走近與歷史對話的女子考古隊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隊隊長朱瑛培在考古發掘現場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在小堡子墓地考古現場見到朱瑛培時,這位30歲的女子考古隊隊長正躬著身子、拿著手鏟,在一個剛剛揭露出的西漢墓葬中工作,一具兩千多年前的骸骨安臥於她身旁的陶棺之中。


「這是一座西漢平民墓,墓主人在史書中沒有記載。但通過考古,我們可以窺見到兩千多年前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她說。


女子考古隊成立於2020年,現有11名女隊員,最小的22歲。駐地方圓一小時車程之內的區域,是她們的工作範圍。從事田野考古,每天的生活如時刻表一般規整:8點到考古工地「上工」,除去午餐和小憩,在工地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回到駐地,整理出土文物、做好發掘記錄,忙完常常接近午夜。



守望田野的「寶藏女孩」—走近與歷史對話的女子考古隊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隊隊員張佳楊在庫房對文物進行登記造冊。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被文博愛好者稱為「寶藏女孩」的她們,在神秘、單調、枯燥的工作中,執著於探尋未知的成就感。


「我們曾發掘出一座漢墓,壁龕中的成組陶俑和陶器保留了完整的樂舞場景,陶器中有灶具、炊器和酒器。像現代人一樣,古人也喜歡歌舞、娛樂。」朱瑛培說,考古工作嚴肅又帶著浪漫,每天都在和千百年前的歷史對話,「通過發掘和研究,我們在不斷豐富歷史的細節。」


女子考古隊自成立以來,先後完成基本建設考古專案40多項,包括蔣劉仰韶晚期環壕聚落、大堡子西漢陵邑墓地等重要成果。


26歲的郭結由於高考時被調劑專業而誤打誤撞成為考古人。


如今,對於人骨遺骸,她已能輕鬆鑒定出性別和死亡年齡。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為郭結打開了全新世界的大門。「我們可以通過對人骨的綜合研究,探索古代人群的健康和疾病狀況、親緣關係、社會習俗等等。」她說。


長期駐紮在野外,生活條件艱苦、娛樂活動缺乏,酷暑寒冬、風吹日曬,隊員們並不否認考古工作的艱辛,但在她們看來,自己的努力正在讓書本上、厚土下的歷史變得鮮活靈動,所有的孤獨與辛苦便顯得雲淡風輕。


「這個行業越幹越上癮。」擅長動物骨骼鑒定的王紅英不善言談,但說到本行便滔滔不絕,「動物的用途在古代也是能明確區分的。比如,豬牛羊的骨骼上一般有較多的切割痕跡,狗卻很少,這說明在古代,豬牛羊是主要的食物和骨料來源,狗則更多是『陪伴』所用。再比如,如果發現了較多的鹿骨,就可以證明古代這裏有叢林環境。」



守望田野的「寶藏女孩」—走近與歷史對話的女子考古隊
3月5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女子考古隊部分成員譚施玥、餘明蓉、王紅英、朱瑛培、張佳楊、郭結、陳凡(從左至右)在駐地門前合影。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一項成果向公眾發佈,要經歷發掘、修復、科技分析、資料提取、綜合研究等諸多流程,這決定了考古人都是多面手。在考古工地,30歲的張佳楊不僅要完成發掘工作,還要協調好同當地文保、土地儲備、勞務等多個部門和人群的關係。「專業素質、團隊意識和管理能力缺一不可,不斷學習也是考古的魅力。」她說。


觸摸歷史脈搏,傾聽時空迴響,誠摯的熱愛,讓事業的烙印清晰地打在這群「寶藏女孩」的身上。外出時,她們最愛去的地方還是博物館或古跡。「有時會給參觀者講解幾句,也會忍不住糾正一些展板資訊裏的錯謬之處。」郭結說。


近年來,隨著文物考古事業日益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正步入這個行列。「振興中華曆艱探險何言怕苦,保護文遺迎風冒雨莫講享樂」,駐地大門上,隊員們集體創作的一副春聯,是她們的生活寫照和內心告白。


「橫批是守望田野。」朱瑛培說,希望十年、二十年後,甚至自己在八十歲、變成老太太的時候,還能拿著手鏟行走在田野上,「只要不斷追求和探索新知,我們就會很滿足。」(新華社記者陳晨、孫正好、吳鴻波、李一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