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4-04-02 | 臺灣公論報

穿行黃河之濱,感受千年古鎮的「前世今生」

初春清晨,黃河之濱的河口古鎮響起一串悠長的鼓聲。由30多位當地村民組成的太平鼓隊和身著盛裝的社火表演者們一步一頓,穿過青石巷、鐘鼓樓向西而去。古老的節拍,喚醒沉睡千年的歷史。


河口古鎮位於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是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交會貫通的要衝之地,源於漢、起於唐、成於明、興於清,曾是軍事、商貿重鎮,是金城蘭州的西大門。2014年,當地啟動河口歷史文化街區恢復建設工程,修繕改造古民居院落,還原複建歷史建築,古鎮重獲新生。


古鎮有「四街十七巷」,沿著3米多寬的東街來到一處臨街古民居。門前,由景區工作人員扮演的「衙役」向我們娓娓道來,相傳宅子已有400多年歷史,於1882年被清政府設立為內陸海關,是甘肅境內最早的海關。



穿行黃河之濱,感受千年古鎮的「前世今生」
2月24日,村民在河口古鎮景區鬧社火。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宅內各處「修舊如舊」,佈置成古代衙門辦公的場景。「海關總督」端坐在院中央的案桌前,為往來遊客發放「文牒」。「所來何人,去往何處?」演員馬亞斌樂此不疲地互動著。「我最多一天接待過200多名遊客,沉浸式體驗後,大家都是笑著離開的。」他說。


在河口古鎮,包括「甘肅第一海關」在內的明清古民居院落共有37處。依次走過武舉人故居、子響棋院、偶園等宅院,院內或還原歷史場景,或展覽奇石字畫,文化讓歷史「活色生香」。


在不破壞古建築風貌的基礎上,還有村民在自家老院裏辦起了農家樂。2018年,村民巨惠蓮開了古鎮第一家農家樂,她說,「現在景區旺季日均接待10桌,一年有十幾萬元收入。」如今,餐飲是古鎮主要業態之一,全鎮有60多家農家樂,20多家小吃店,帶動當地2000多人就業。



穿行黃河之濱,感受千年古鎮的「前世今生」
河口古鎮劉一味柴火雞農家樂。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行至張家巷口,一陣香味迎面飄來,張盛祖兩口子正在自家店門口一鍋接一鍋地製作當地傳統小吃「油壺喧」。特製的薄餅被煎至金黃,切成小塊裝盤。「河口以前是西出蘭州最大的商埠,有好多老字型大小,我家的手藝是從明朝一代代傳下來的。」張盛祖說。


向南走出巷道,一座由幾百盞燈籠組成的燈陣呈現出河口古紗燈造型。「河口有正月十五掛彩燈的習俗,每隔兩三年舉行一次燈會,懸掛繪製《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名著典故的紗燈。」河口古紗燈非遺傳承人張振祥說。


「這些年,我製作還原了四扇燈面、榫卯結構的古紗燈,還通過非遺進校園教授學生制燈,同時還開發了文創產品。」張振祥說,他收了幾十位徒弟,活動基地就在西街盡頭的西固區民俗博物館。


南城門下,一棵有百餘年歷史的左公柳枝幹蒼勁。遠處,橫跨兩岸的蘭永公路、蘭海高速取代了古渡口,來往車輛川流不息。河口大景區物業辦副主任張偉指向東方說:「那邊是蘭州國際港務區,連接中亞、西亞和歐洲市場。」


太平鼓聲漸行漸遠,沿河棧道上游人穿行。滔滔黃河水,伴著河口古鎮從歷史中走來的步伐,沉著、輕盈地向東流去。(新華社記者王紫軒、郎兵兵)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