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3° / 23° )
氣象
2024-04-09 | 臺灣公論報

清明時節觀會船

草色青,柳絲長。


清明節當天,淩晨4點,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戴南鎮茅山村47歲村民金榮兵叫醒兩個兒子,洗漱穿衣,帶上豬頭、雄雞、花魚三樣祭品出門,與其他村民會合後,乘船前往舊墓叢、奠祭口、古戰場、險水灣等處,灑麥飯、奠酒漿、焚紙錢、眾叩首,緬懷忠魂英烈。


天明後,各村大小船隻相約駛進茅山西大河,「會船」重現昔日水戰情景。船上旌旗獵獵,岸邊戰鼓催鳴,河兩岸聚集的村民和外地遊客不時呐喊助威。金榮兵告訴記者,每年會船都有上百條船隻參加,篙手來自本村和周邊多地,達三四千之眾。


在茅山以南20多公里的泰州市薑堰區溱潼鎮,一年一度的溱潼會船也在緊張排練,活動將於6日正式舉行。


據瞭解,溱潼會船和茅山會船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抗金時期,義軍在此阻擊金兵南下獲勝,收復江淮一帶,義軍將陣亡將士就地安葬,並於臨水高處設壇祭祀。從那時起,每年清明節,這一帶的村民都會自發組織會船,模擬水戰情景。隨著時代的發展,會船不斷被注入新的內涵。明代抗倭,各鄉民眾以竹篙為武器,萬舟齊發,配合官軍收復神童關,取得大捷,清明祭祀便成慣例。


「會船祭祀如家祭,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和同仇敵愾的浩然正氣。」薑堰區文體廣旅局創作室主任高秀春說。


溱潼會船和茅山會船分別於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專案名錄。高秀春說,溱潼、茅山會船有兩個共同點:一是祭奠忠魂英烈,二是即興比賽。


兩地孕育出同宗同源、又各具特色的會船民俗。如果說茅山會船仍突出「會」的傳統,有「甲天下」之稱的溱潼會船則展現「競」的奔放。今年,薑堰將會船改為持續數月的競速賽事,吸引了2800多人報名,平均年齡不到35歲。


「90後」顧健此前從未劃過船,看到區裏招募青年篙手的資訊,他第一時間報了名。「我們一條船上22人,我是『頭篙』,站在船首,負責把控方向和節奏。」顧健說,大家練習了大半個月,聽鑼下篙,從一開始的歪七扭八,慢慢變得整齊劃一,「成就感滿滿的」。


揚篙激浪,承載的是以奮鬥書寫美好生活的夢想。


「往年會船,60歲以上的篙手占八成,今年船上篙手都不超過50歲。」70歲的田文奎撐船30多年,是會船的「老把式」。他說:「我們會幫助年輕人更好地掌握會船技巧,傳承好會船文化。」(新華社記者陳席元、蔣文茜)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