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0°
( 21° / 19° )
氣象
2024-05-01 | 臺灣公論報

久安逐綠記

久安鄉,是「江南煤海」貴州的一個典型煤礦鄉鎮。


曾經,久安人的鞋是黑的、牙是黃的、心是懸著的,山上找不到一棵比手腕粗的樹,年輕後生寧願挖煤也不願讀書。


如今,久安的山綠了、水清了、空氣通透了,久安人富在其中、樂在其中。


同樣是「靠山吃山」,棄「烏」逐「綠」的久安人,有了持「久」「安」全的新「吃法」。


久安盼「安」


清明時節,記者來到貴陽市花溪區久安鄉久安村,極目遠眺,只見一壟一壟茶樹排列有序,連綿不絕的「茶海」競相吐綠,村民們正在搶采春茶。


「今年已經準備了1000斤的明前幹茶,這陣子有的忙活了。」久安村村民姚祖惠說這話時,正在自己的茶葉工廠裏忙得腳不沾地,潔白的工作服令她感慨著家鄉幾十年來的巨大變化。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白網鞋穿一天就黑了。女孩兒都盼嫁出去,走路鞋子都能幹淨一點。」姚祖惠回憶,兒時趕集,常是出門穿防水易洗的膠鞋,到了集市再換上隨身帶的「體面」鞋子,返程時又換上膠鞋。



久安逐綠記
曾經的久安鄉因採煤污染嚴重。受訪者供圖

煤炭儲量超過13370萬噸的久安,曾是貴州一個典型的「吃煤」鄉鎮。當地碑石記載,久安的採煤歷史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間。高峰時,久安鄉有大小煤礦400多家,三分之二的人直接或間接以煤為生。一口年產3萬噸的煤礦,不僅曾養活了姚祖惠家三代十幾口人,還給200多名礦工提供了「鐵飯碗」。


「以前久安人的牙是黃的。」久安鄉黨委副書記左華忠說,採礦導致水中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河溝裏總是積著一層紅色「鐵銹」,村民長期飲用含氟量超標的水,牙齒變成了黃色「氟斑牙」。煤礦建設需要木材做支護,山林砍伐嚴重。


採礦危險,因此久安曾有不少「奇特的規矩」。例如,不准吹口哨,因為聲音像辦喪事時的嗩呐聲,不吉利;又如,半夜不能隨便給人打電話,因為會嚇到別人,以為礦上出事兒了。


「月工資幾十塊錢的年代,拉一車煤就是一百多塊,年輕娃娃初中畢業就想著下礦或買車運煤,沒幾個上高中。」久安村曾經的村主任項朝富說。


這些傷害,期盼「久久平安」的久安人有深刻體悟,他們也知「拿生態換錢,拿命換錢」並非「久安」之計,但除了「吃煤」似乎別無他法。


棄「烏」逐「綠」


2006年,久安人面臨「生死」抉擇:全鄉90%以上國土面積被劃定為貴陽市阿哈湖水庫一二級水源保護範圍,境內煤礦須全部關停!



久安逐綠記
久安鄉的環境由「烏」轉「綠」。新華社記者 楊欣 攝

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久安人驚慌不已:「祖祖輩輩都吃煤,都關了以後吃什麼呢?」「掙到錢的煤老闆還能撐幾年,普通的煤礦工人又該怎麼辦呢?」……


為守住貴陽市的「大水缸」,必須「壯士斷腕」。在相關政策支持和地方幹部努力下,久安的煤礦開始分批關停。到2011年,所有煤礦永久關閉,數百年的採煤歷史就此終結。


「鐵飯碗」被端走,逼著久安人另謀出路。地下的「烏金」不能采了,地上的寶貝又重新回到了久安人的視野。


煤山出好茶,茶葉是久安人的另一塊寶。「久安茶葉和煤炭一樣歷史悠久,曾作為貢茶上貢朝廷。久安鄉境內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鹽茶古道。」項朝富說。


「久安鄉平均海拔在1110米以上,適合茶葉生長,境內古茶樹有54000多株。」貴陽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翔說。


「小時候,母親自采自炒的茶葉拿到城裏去賣,很多人搶著買。」姚祖惠說。只是當時相對於煤炭,做茶只能算是副業,口碑再好也只能落個「煤山茶」的名字。


轉型之路開啟後,久安鄉依託轄區生態和古茶樹資源,開始積極發展茶產業,引進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推廣茶葉種植。


項朝富是最早關閉煤礦、種植茶葉的礦主,種下了300多畝茶園。曾經做運煤生意的久安村村民馮永應緊隨其後,將原本閒置的70多畝荒山種上了茶葉。姚祖惠幾經轉行,最終也決定賣掉家當,回到家鄉種上了近百畝的茶樹苗。


這在掙慣了煤炭快錢的久安人眼中,無異於病急亂投醫。「那山上荒禿禿的,種什麼能活?」「就是種活了,幾時能掙錢?」……


質疑之聲不絕於耳,先吃螃蟹的人倒也坦然:「反正也沒更合適的出路,就算不掙錢,荒山給種得綠油油的,就當養眼了!」馮永應說。「媽媽炒的茶都能這麼受歡迎,我想哪怕不掙錢,總不至於虧!」姚祖惠說。


久安新生


時間給出了答案。10多年間,久安鄉在農業技術部門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解決了資金、人才、技術等問題,原本粗放、量小、生產效率低下的茶葉種植散戶也得到整合。


姚祖惠的茶葉種植場年產值在1000萬元左右,「比開礦時候好多了。」姚祖惠說。


「以前20元一斤的幹茶現在均價能賣到400元一斤,品質最好的能賣到幾千元。」王翔說,「久安鄉穩定從事茶產業的有500多人,臨時用工2000多人。」


曾經觀望的人陸續加入,荒山慢慢種滿了茶葉。如今,久安鄉全鄉茶葉種植面積2萬餘畝,高標準生態茶園3000餘畝,森林覆蓋率由煤礦關閉前的不足40%提升至61%,先後獲得「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中國高原古茶樹之鄉」等榮譽稱號。2022年,花溪區獲評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久安鄉正是這一榮譽的具體體現。」左華忠說。


馮永應的孩子都上了大學,「也算是彌補了自己沒好好讀書的遺憾。」馮永應說。左華忠告訴記者,如今久安鄉越來越重視教育,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專本科的升學率超過80%。


馮永應種茶賣茶之餘,和項朝富開起了農莊,探索茶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青山綠水好風光不僅吸引了外地遊客,也成為了本地茶葉最好的『名片』。」馮永應說。


「久安逐步實現了『煤山變茶山,礦工變茶農,茶園變景區』的轉變。」在左華忠看來,「茶文旅協同發展將打開久安鄉『綠色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楊欣、潘德鑫)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