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秦簡:探索中國首個大一統王朝的生活全景
春日,位於武陵山深處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酉水河靜靜流過,兩岸綠意生機勃勃。古時,這裏挽荊楚而通巴蜀;今日,湘西州是湘、鄂、渝、黔四省份交界之地。
這個小鎮,因為2002年一次配合水電站建設而展開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為世人矚目。這裏出土了總計3.6萬餘枚、書有20多萬字秦簡,是史書並未記載的洞庭郡遷陵縣的行政文書檔案,寫下了秦朝的方方面面,也寫下了中國考古史輝煌的一頁。
「20世紀80年代,因當地村民取土燒制磚瓦屢有戰國墓葬隨葬品發現,幾年後當地文物部門清理發現戰國墓葬52座,自此我便一直在附近尋找古城址,2002年里耶秦簡的出土,印證了我的判斷。」考古專家、里耶古城一號井發掘工作的主持者龍京沙說。
2002年的搶救性發掘中,探明這座古城殘存面積20000平方米,在工程中心區距離地表1.1米的位置,一個東西長4米、南北長5.5米的橢圓形大坑出現,坑內滿是青膏泥,再往下,是2.1米見方的方形木框。
「最初推測窖藏的可能性較大,但打下去5米仍未見底,才意識到這很有可能是口古井,最上部為淤泥和陶片、漆木器殘片等生活廢棄物。6月3日,地下7米的淤泥在浮選中發現了黑乎乎的簡牘殘片,上面寫有文字。當時感覺熱血全湧進了頭腦。」22年過後,龍京沙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
從西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到西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延續僅10餘年。由於史料稀缺,這段歷史留下了不少待解之謎。里耶秦簡,猶如一部秦朝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為秦朝歷史注入了生命,填補了記載空白,讓千年時光後的人們清晰地看到中國首個大一統王朝運轉的面貌。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春龍介紹,17米深的井內發掘出的秦簡有1.8萬枚帶字,時間跨度從秦統一六國的前一年到秦滅亡的前一年,覆蓋了政治、軍事、民族、經濟、法律、文化、郵遞、醫藥等諸多領域,數量超出此前所出土秦簡的總和,紀年完整、資料詳實,在考古學中極為罕見。
從最初發掘時的照片來看,這些簡牘已呈黑色,與博物館展櫃色澤如新的簡牘相差甚遠。
張春龍回憶說,發掘現場的木質簡牘如沾了水的餅乾,竹簡如煮過頭的麵條,極其脆弱。
「依堆積的自然層理逐層發掘,並進行編號、清洗、脫色、拍照、脫水等流程,再用有機玻璃封存包裝,整個過程歷時近7年。」他說。
脫色處理後的里耶秦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張春龍幾乎獨自承擔了簡牘文字的識別工作,五卷的里耶秦簡釋讀已出版兩卷,最後三卷也進入出版階段。「認真辨識一遍需要一年以上時間,而且還需要反復校閱。」他說。
從簡牘內容及考古成果看,里耶曾是楚國西南邊陲軍事要塞,秦時被沿用作洞庭郡遷陵縣縣治,成為了糧秣兵甲重要的中轉站和補給點。在張春龍的釋讀下,兩千多年前的小城往事歷歷在目:
——流動人口經過關卡需憑「身份證」放行。通關文書上面寫明持有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膚色、身份等,以便核驗。
——地方吏治嚴密。他們每年接受考核,履歷被稱作「伐閱」;在記錄出勤考核的簡牘上,同一職務的官吏出勤天數相加恰好是一整年;集中辦公時間為早上7點到下午5點,往來公文接收與發出都有詳細記錄,精確到時、分,一些收發時間顯示,他們會「加班」至深夜。
——官吏工作中的失誤會被追責。簡牘記載了對幾位官吏數千錢至上萬錢的罰款,情節更嚴重者則入刑,而當地普通工人一天的工錢才有8錢。
——官吏在食堂吃飯需使用「餐卡」。餐卡以打叉或畫圈標記,食物是小米和稻米煮成的粥。如果出差或未出勤,可以領取食物回家。
——今天兒童啟蒙背誦的乘法口訣,在2200年前就已經存在。「九九八十一」「二八十六」「二半而一」……秦人乘法口訣與今日有著驚人的一致,推測是計算土地面積、稅收時使用。
——郵驛系統完備。為了確保公文的機密性,秦人會在寫有公文的簡牘上覆蓋一枚叫「檢」的木板,用繩子捆紮後,敷上封泥,蓋上負責官吏的印章,寫上收發地址等資訊。書有「遷陵以郵行洞庭」的簡牘,可能是中國最早的「信封」。中央和郡的政令能夠下達今天仍很偏僻的遷陵(里耶),遷陵的文書能夠下達鄉村以及上送洞庭郡或咸陽,體現了有效率的國家管理效能。
——這裏的蔬果有巴葵、芹、韭、冬瓜、橘,還有種名為「枝(枳)枸」的棗子。其中,冬瓜和枝(枳)枸是給秦始皇的貢品,當地甚至還設置了「橘官」。在古井中,第七層出土的植物標本還有核桃、葫蘆等。它們都是遷陵居民的常見食材。
——重視耕地增加,把開墾荒地面積的多少作為衡量政績的標準和徵收衣民賦稅的依據之一。祠先農是重要的祭祀典禮,通過官府提倡和表率達到勸客農桑的目的。
——一鬥祭祀後的豬肉約為2.7錢,而為解決虎患被打死的老虎肉價高達20錢。
——臘八節似乎在當時是個比春節更重要的節日。官吏們會舉行名為「嘉平」的儀式,分配食物和酒水慶祝。一位官吏曾因為沒有分到酒而提起抗議。
——縣城有位名「靜」的醫生,受命於縣署行醫,還開過「令金傷無瘢方」的藥方。受創傷經過醫治而不留瘢痕,當為良方。
秦統一後,結束了數百年的戰爭,社會相對穩定。遷陵一度經濟繁榮,熱鬧非凡。一個時代的圖景濃縮於一個縣,一個縣的歷史又濃縮於片片簡牘。這些秦簡無聲地展現了秦代的縣政運行和社會生活,通過這些簡牘,基層小吏和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躍然簡上,栩栩如生。
關於這些簡牘為何被拋入井中,學界仍有不同理解。有學者認為,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起義後,戰火蔓延至遷陵,當地官吏出於保藏目的,在很倉促的時間內將一些生活垃圾和辦公文書一次性埋入井中;也有學者認為,戰火蔓延中,這裏的官吏無心工作,長時間將此井作為廢物處理處,無心之舉,成就今日的考古奇跡。
「千年來,人類不懈追求生存與繁榮,秦人篳路藍縷的努力使我們今天仍能感受到他們的艱辛。我們的文明是幾千年傳承的成果,能將之保留至今實屬不易。」張春龍說。
步入古稀之年的龍京沙依然親自指導學生,他最年輕的兩位弟子都是「95後」,一位還是曾在歐洲留學的「海歸」。
「考古工作者最大的滿足源於後人對我們的判斷的證實。我們這一代人花了幾十年時間證明了秦代古城的存在和它方方面面的細節,我們的後繼者們將繼續這項事業。」他說。(新華社北京)
- 本文出處:臺灣公論報
最新大陸新聞
-
-
她從小自覺「長得不像爸媽」 2次DNA檢測驚知非親生…昔抱錯嬰兒
(5 小時前) -
男子路邊埋伏撲倒夜歸OL...財色不取只搶「這個」 法官囧判服刑6個月
(6 小時前) -
商場聖誕樹裝飾添過節氣氛 民眾瘋搶樹下禮包!員工攔不住:只是空盒
(10 小時前) -
2女打包吃到飽餐廳食材價值破千 店員譏「來進貨的」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