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7° / 23° )
氣象
2024-05-28 | 臺灣公論報

為了古老敦煌的「青春之夢」

青春永駐,凡人之夢。在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一群年輕人運用科技手段,讓古老石窟的「青春之夢」一步步變為現實。


燈火璀璨,飛天翱翔,來自中原與西域的各式樂器在樂師手中化為歡騰樂曲,兩位舞伎踏歌旋轉、飄帶飛揚……在莫高窟第220窟,隨著相機在自製軌道上慢慢移動,千年前的大唐氣象以影像的方式被記錄下來。


這是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保護團隊成員吳紹俠拍攝莫高窟的第9個年頭。洞窟大小不一、形制多樣、結構複雜,但卻需要同樣的「不厭其煩」:在軌道上佈設等距離的站點,相機平行於壁面定點移動,依次對壁畫從左到右、從下到上正投影拍攝。海量照片經過裁剪、拼接,最終形成完整的毫米級數據圖像。一身29米的塑像,需要拍攝12.8萬張照片,拼接出的單張照片最大可達50G。



為了古老敦煌的「青春之夢」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保護團隊成員在洞窟內調試設備,準備進行壁畫圖像採集(2023年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為敦煌石窟建設「數字檔案」,從而永久保存文物的歷史資訊,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構想的宏大藍圖。30多年來,一代代人接力,圖像精度不斷提升,而這也意味著更繁重的工作量。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位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介紹,該團隊現有110人,其中,35歲以下的有67人,超過60%。這支致力於通過科技手段保護和傳承敦煌文化的專業團隊,已完成敦煌石窟290個洞窟的壁畫數位化採集、180個洞窟的圖像拼接處理、162個洞窟的全景漫遊節目製作、7處大遺址三維重建、45身彩塑的三維重建、5萬張歷史檔案底片的數位化掃描工作,形成了多源、多模態的海量數據資源,構建了「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


永續利用是敦煌文物數位化工作的另一目標。對團隊成員金良來說,這意味著,讓人們隔著螢幕就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莫高窟。「我主要做全景漫遊節目。人們無論身處何處,只要控制滑鼠,就能獲得在洞窟參觀的真切感受,甚至比在洞窟裏看到的更加清晰。」他說。



為了古老敦煌的「青春之夢」
遊客與從壁畫中「飛身而下」的九色鹿互動。敦煌研究院供圖

置身莫高窟,拿出手機,身披絲帶的九色鹿竟從壁畫中「飛身而下」。摸摸它,乖巧的小鹿還會輕扭身體,與人互動。人、實體洞窟和虛擬畫面三者同時出現在鏡頭裏,常令遊客倍感新奇。


走進「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佩戴好VR設備,「飛」起來看洞窟的夢想就能成真。高捧蓮花的飛天、手敲連鼓的雷公、邊飛行邊降雨的雨神……眾神觸手可及。遊客還能在演播廳拍攝一段身處虛擬場景中的視頻,記錄下「帶得走」的敦煌記憶。


點開手機中的「數字藏經洞」,用戶可一鍵「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時期,沉浸式體驗開鑿洞窟、封藏萬卷、重現於世等過程,與洪辯高僧等8位歷史人物進行互動。數字掃描、三維建模等技術真實還原了藏經洞的景象,甚至包括上午10點陽光照進洞窟的氛圍。


年輕人讓敦煌文化變得好玩,但他們的夢想不止於此。


俞天秀介紹,團隊突破了文物數位化關鍵技術,編制了文物數位化的行業標準,形成了絲路文物數位化成套解決方案和裝備體系,加快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資訊的搶救性科技保護進程,有效推動了文物數位化行業的發展。


如今,他們已在新疆、西藏、陝西等9省份的18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展文物數位化專案。2023年,團隊還承擔了面向緬甸的援助專案,讓「數字敦煌」的技術成果走出國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正是他們對古老敦煌的「青春詠歎」。(新華社記者張玉潔)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