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2° )
氣象
2024-05-28 | 臺灣公論報

一把非遺木梳「梳」出殘疾人多彩人生

手握一把木梳,幸春燕正細緻地進行彩繪,煙青色、孔雀藍在筆尖慢慢暈開,一幅別致的花鳥畫躍然「梳」上。直到完成工作站起來,人們才能注意到她不到1.3米的個頭。


今年,是幸春燕在重慶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工作的第22年。因甲狀腺發育不全而肢體殘疾的她,在這裏收穫工作和愛情,成為「自信、自立、自強」的人。


「2002年,我經朋友介紹來到譚木匠,最初從事基礎插齒工序。」幸春燕還記得,當時因操作不熟練手上起了很多小血泡,朋友勸她放棄工作回家,但她始終覺得,即使是一名殘疾人也要自立自強,於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雖然個子矮小,幸春燕的手藝卻很出色,粘膠、嵌入梳齒,她製作的每把梳子都穩固、整齊。


後來,一直喜歡繪畫的幸春燕找到美工師傅苦學2個月,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美工車間,開始從事更複雜的工序,為木梳繪彩、上漆。17個年頭過去,她當上了車間的殘疾員工代表,管理40多名工人,與同為殘疾員工的丈夫日子越過越美。


「譚木匠木梳傳統製作技藝」是重慶市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集彩繪、漆藝、雕刻、描金等工藝於一體的傳統手工技藝。


在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萬州,一把把精美的非遺木梳從這裏銷往世界各地。而製作「完美」梳子的人卻並不都是「完美」的,在工廠裏,像幸春燕一樣有肢體殘疾或視聽障礙的工人就有341位。



一把非遺木梳「梳」出殘疾人多彩人生
2023年12月19日,黃立波在辦公室工作。新華社記者唐奕 攝

腿部殘疾的黃立波從重慶郵電大學畢業後,來到譚木匠從事IT工作,在同事們的鼓勵和支持下,從內向自卑變得開朗自信。同樣腿腳不便的王強,不僅在職業能力上取得長足進步,還考取了殘疾人專用車駕照,自駕旅行成了他最大的愛好。


曾徘徊於社會邊緣的他們,因這項非遺技藝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用勤勞奮鬥改變了命運。這都源於譚木匠公司創始人譚傳華創業時立下的初心:「要讓更多和我一樣的殘疾人,有活幹、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


譚傳華說,因小時候的一場意外,自己失去了右手,成為一些村民們眼中的「無用之人」。不服輸的他,開始練習左手寫字畫畫,先後做過民辦教師、開過花店,又憑藉祖傳木匠手藝做起了梳子。


那時幾乎沒有輔助梳子製造的機器,譚傳華決定研發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幾個月後,機器生產出第一批梳子,第一把梳子賣了2元錢,他把這來之不易的2元錢裝進信封珍藏起來。


「我吃過很多苦,深知殘疾人的不易。因為淋過雨,更想給別人撐起一把傘。」隨著公司規模越來越大,譚傳華招收了更多殘疾員工,並不斷加強福利保障。


今年1月,譚木匠公司聯合萬州區殘聯為殘疾員工建設的「渝馨家園」正式啟用,配套有籃球場、休閒室、康復室等,可圍繞日間照料、康復服務、技能培訓等開展活動。


一把非遺木梳「梳」出的多彩人生,是當地大力推動殘疾人就業創業工作的縮影。近年來,萬州區通過優化殘保金徵收結構、積極開展就業援助活動,促進殘疾人就業。今年2月,萬州區殘聯組織召開殘疾人專場招聘會,吸引了52家用人單位進場招聘,現場401名殘疾人與招聘企業初步達成求職意向。


「在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能給社會帶來價值。」幸春燕說,希望更多和自己一樣的殘疾人朋友秉持自立自強信念,書寫更加精彩人生。(新華社記者周思宇、唐奕、李愛斌)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