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19° / 19° )
氣象
2024-06-03 | 臺灣公論報

傳承千秋萬代:中國人在博物館中尋根歷史

「生病了,還要不要去上學?」3000多年前的一天,商王武丁和婦好最寵愛的小兒子生病了,不敢無故曠課的他進行了一次占卜,「子其疫,弜往學」的卜辭鐫刻在一片甲骨上留存至今,被正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參觀的7歲小男孩李景浩看到並稱奇「原來古代小朋友和我有著一樣的疑問」。


「每逢節假日我都會帶著孩子打卡各地博物館。他對不同地方的歷史文化很感興趣,特別是現在很多博物館使用了互動投影等技術手段,小孩子也很喜歡逛博物館。」李景浩的媽媽劉玉玲說。


位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今年2月開館。成組展示甲骨文、青銅器等出土文物,探索甲骨文數字煥活技術,建設「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臺……在考古工作不斷推進的同時,殷墟文物換「新家」展「新顏」,面積約2.2萬平方米的展廳內,近4000件套珍貴文物中超過四分之三為首次亮相,高峰時單日遊客量超過1.9萬人次。



傳承千秋萬代:中國人在博物館中尋根歷史
5月1日,遊客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排隊進場。新華社發(劉肖坤 攝)

上下五千年,盡在博物館。在成都博物館副館長黃曉楓看來,中國各大博物館都有著與本地文明史、文化史關係密切的藏品,這一特點是每個博物館敘事的最大優勢。展廳裏的每一件文物,都是這個展覽空間中的故事講述者。


華夏腹地河南博物院,「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基本陳列以中原文明的起源、發展、變遷為線索,呈現華夏民族的文明發展軌跡。


巴蜀之地四川博物院,獨特的民族文物館展現了四川14個世居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結。


西北邊陲甘肅省博物館,絲綢之路文明展彙聚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佛教造像、唐三彩等420餘件精美文物,再現絲路文明多元魅力。


博物館中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吸引著人們前去尋根歷史。



傳承千秋萬代:中國人在博物館中尋根歷史
5月2日,遊客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文物展品。新華社發(初寶瑞攝)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中國多地博物館客流激增。「得提前定好鬧鐘,一到點就搶」「一家人刷了好幾次終於約上了」……操著不同口音的觀眾排隊入館時交流起「搶票」心得,言語中都流露著期待。


中國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觀眾超5000萬人次。記者梳理發現,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湖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等展館假期的參觀預約名額節前就已約滿。


在博物館各年齡段「粉絲」中,青少年的參與度越來越深。9歲甘肅男孩張書鋮就因一則在博物館講解的短視頻在網路上「走紅」,單個視頻流覽量一度超過350萬次。


「講解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事情,我不覺得累,只覺得要學的東西更多。」張書鋮說,自己在甘肅省博物館負責講解古生物化石的部分,一年來幾乎每週都會參與講解志願服務,一場講解時間持續20至30分鐘。


甘肅省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志願者工作負責人劉婷介紹,甘肅省博物館目前已經培養起一支逾1000人的志願者隊伍,其中7歲至18歲的少年志願者比例能達到約五成。


隨著各大博物館文創產品頻頻「出圈」,古老歷史文物借助當代技術和形式被賦予更多新的表達,吸引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引發持續不斷的「博物館熱」。


今年以來,南京博物院上新「南博典藏磁吸擺件套裝」「豬形陶罐毛絨玩具」等萌趣實用的文創產品,讓遊客「把博物館帶回家」。河南博物院攜考古盲盒、文物修復大師、仕女樂隊手辦等叫好又叫賣的文創產品赴香港參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從『活』起來到『潮』起來的,不單單是文物和傳統文化,更是人們心中泛起的歷史文化自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說,文創、文博產品的「出圈」,是因為找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瞬間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產生情感共鳴。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衛東表示,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考古中國等國家重大考古工程成果的普及,人們對考古成果的認識不斷提高,對認識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的願望將更加強烈。


近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佈《關於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一級博物館評估結果的公示》,123家博物館擬公示定級為一級博物館。截至目前,第一至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為204家。第五批公示結束後,全國一級博物館的數量將達到327家。


「中國博物館業界正在不斷努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展覽展示,傳播歷史文化,讓人們在城市高速發展的『水泥森林』中,留得住城市記憶,望得見鄉愁,找到自身的『根』。」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說。(新華社記者:史林靜、李文哲、張文靜、何問、童芳、黃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大陸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