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2° )
氣象
2024-06-07 | 中央社

電影推手王師自傳「幹話力」 濃縮行銷功力精華

曾經手電影「總舖師」、「返校」,創造紀錄片「看見台灣」2億票房奇蹟的「牽猴子」共同創辦人王師,將他在台灣電影行銷領域耕耘逾20年的功力濃縮提煉,推出首本自傳「幹話力」。

王師日前接受媒體採訪分享,「幹話力」不是笑話大全,更不是教人講幹話,而是想用輕鬆聊天的口吻,分享這些年他在台灣電影產業的經歷,如何行銷、看待產業環境轉變。

畢業於台大工管系的王師,當完兵後順利進入外商,但待在不喜歡的工作環境,他形容每天彷彿靈魂被抽離,不快樂肉眼可見,讓他選擇在短短一個月就辭職。2003年正式投身電影行銷產業,面對大大小小磨練,他卻甘之如飴。

王師回憶入行時就被叮囑,他們是做電影的人、不是影評人,工作得有紀律,畢竟一間公司至少每年得發行8至12支片才能運作、養活員工,「你可以為喜歡的電影多做事,但不能因為不喜歡就少做任何事情」,直呼做電影行銷常常會左右腦打架。

不過「牽猴子」作為專以發行台灣電影為使命的電影公司,王師也積極深耕紀錄片領域,從漫畫家鄭問的「千年一問」、環境動保議題的「山椒魚來了」、「男人與他的海」到看見老火車的「南方,寂寞鐵道」。

王師強調紀錄片類型多元,每做一部就打開一個新領域,讓他對台灣的人事物更加理解,「講這塊土地的故事很迷人,是使我在這個行業能繼續走下去的原因」。

然而串流時代來臨,居家觀影設備與串流影視品質大幅提高,王師坦言,看電影不再是一般觀眾的主流娛樂選項,時間、金錢門檻越來越高,對發行商或行銷者都很有挑戰,票房能有亮眼成績,有時確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

王師表示,他能做的,是大量觀察票房報表、每天閱讀國內外產業報導,和年輕同事共同思考觀眾喜好,「我努力時刻提醒自己,不能有老人臭」。

究竟什麼題材能打動觀眾,王師舉例,台灣總喜歡喊「贏韓國」,然而分析近年韓國作品優異之處為何,他認為是勇於直視整個民族的歷史和當下困境。無論是奪下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的「寄生上流」,或斬獲金球獎、艾美獎的「魷魚遊戲」,都講述韓國當下貧富差距與青壯年貧窮。

王師指出,台灣現在的創作者因各種原因,包括兩岸政治的緊張或曖昧,光要講台灣的故事都會自我審查,只敢拍不冒犯到人、遊走模糊曖昧邊界的作品,「這件事情沒有解決的一天,台灣不會成為內容強國,這很現實,我們明明就有很豐富的歷史。」

「幹話力」的誕生,王師笑說像對他爸媽有個交代,知道兒子20多年來不是一事無成,更不忘開玩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得金馬獎,有機會上台致謝幫助過他的人,但這次藉由出書道謝,並透露全數版稅都將捐給教育團體。

最新娛樂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