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爆點/現象級劇集《混沌少年時》以一鏡到底視覺奇觀照見時代困境

[周刊王CTWANT] 過去一兩個星期,全球都迷上了這個來自英國的現象級迷你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僅僅只有4集的超迷你篇幅,每集都以一小時一鏡到底的高難度敘事手法拍攝完成,精準、深刻及尖銳地以一件少年殺人案,聚焦飽含網路暴力、校園霸凌、厭女文化、青少年容貌/交友焦慮,以及教養問題等等。這不只是當前全球普遍面臨的社會議題,更關於現今青少年正在逐漸被網路極端文化吞噬的恐怖事實。

13歲的少年傑米被控持刀殺死女同學,家人震驚不可置信,認為平時安靜寡言、內向害羞的男孩絕不可能犯下如此滔天大禍。包括警察、學校、心理醫師以及家人們,都在一團迷霧中,試圖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他的主要犯案動機。《混沌少年時》的主創團隊包括傑克索恩(Jack Throne)、身兼主創、編劇與演員的史蒂芬葛拉漢(Stephen Graham)以及導演菲利普巴蘭提尼(Philip Barantini)。
延續上一部備受好評的電影長片《餐廳失控夜》(Boiling Point)一鏡到底的拍攝風格,《混沌少年時》以令人屏息的劇情推進、精準的攝影走位、張弛有度的節奏掌控,加上全員在線的精彩演技,創造了這個處處皆是視覺奇觀,被譽為近年來最棒的電視劇集。

15歲新演員歐文庫柏(Owen Cooper)無疑是《混沌少年時》整部戲最大的成功及亮點。他以充滿爆發力的演技詮釋男主角傑米,一個在家庭環境、網路及青少年文化影響下逐漸崩壞的13歲少年。他不僅完美消化男孩的脆弱、無助、稚氣、陰沈及瘋狂,並且在一鏡到底的超高壓力下,駕馭層次複雜度超高的演出都令人不寒而慄,難以相信這是歐文的初次正式戲劇演出,除了讚嘆天才新演員的誕生,也讓人極度期待他接下來所有的表演。

從警局到學校,再到少年精神觀護所,隨著劇情一路往下,我們從「真的是這個人殺的嗎?」一路走到「為什麼他會選擇這麼做?」觀眾跟著踏進迷霧及追問中。探究理由時,最常見的合理推測通常會是「原生家庭問題」、「他是不是遭受霸凌?」或者「錯誤的父權建立」,這些推測或許都對,也都不對。少年為何殺死少女?導致這一切結果的成因太複雜,而讓傑米做出極端決定的那個最根本理由,是在盤根錯節的父權結構中成形,需要貶低女性才能獲得存在感及認同,甚至獲得喜愛的心理狀態。
身為網路原生世代,網路階級對青少年來說不是逃避現實,已經是社會的一部分。現實生活是被霸凌與排擠的邊緣人,但傑米在網路上找到新的方式讓自己被看見,這套專屬於青少年的emoji「暗語文化」包括網路名人Andrew Tate開創的「非自願單身(Incel)」、紅色藥丸emoji、80/20理論等等飽含暴力、性別對立的厭女思維。原先俏皮可愛的emoji符號成了搭載價值觀、身份區別,以及傳遞極端思想的代表,形同加密語言,對觀眾來說又是另一個動搖三觀的門檻,不只拉開世代差異及加深語言的複雜性,也讓案情進展困難重重。
身為一個13歲男孩,傑米想要被喜歡,如同每個人最基本的慾望,但他在家庭、校園、網路上得到的種種影響,讓他逐漸變得混亂而迷惘,認定尋求女性好感的方式是貶低、物化、挑釁、趁虛而入,以及控制對方。種種厭女的心理狀態,渴愛卻不可得的急迫,以及來自群體的壓力,終於將他推到情緒失速的懸崖邊緣,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傑米在第三集最後,對女心理師吼出那句近乎絕望的:「妳是不是其實也喜歡我?」是整段與心理師拉扯的攻防中,終於展露出來的脆弱及真實情感。他喜歡和心理師每次的見面,期待心理師能夠理解他,卻想以高壓、挑釁、控制,讓對方害怕的方式靠近她。如此矛盾又糾結的心情在心理師宣布諮商結束時一口氣爆發,想被看見,被認同,但他卻走上了一條註定會失敗的道路。
《混沌少年時》是關於「加害者如何被養成」的現世寓言,對網路世代來說,社群平台不過是日常生活的延伸,透過Instagram、TikTok、X、Discord等社群媒體,極端思想正在以更隱晦的方式傳遞,暴力則是無差別流動在現實與虛擬之間。《混沌少年時》如同寫實版黑鏡,當善意與惡意都變得廉價,社會悲劇離我們其實也不遠了。
《混沌少年時》Netflix熱播中。
自介:
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國際中文版封面及電影線採訪編輯。成長於港片最輝煌的80年代,相信在黑黑的電影院裡痛哭一場的神奇療癒力,沒有一場好電影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看兩場。
延伸閱讀
最新娛樂新聞
-
《歡迎光臨 二代咖啡》安心亞、蔡昌憲譜辦公室戀情
(1 小時前) -
血肉果汁機主唱因感冒消音 仍登大港開唱嗨翻觀眾
(1 小時前) -
金秀賢各國鐵粉聚集高雄櫻花季 場外抱頭痛哭:不可能拋棄他
(1 小時前) -
作品上線立刻外流!台女優胎尼高情商回應
(2 小時前) -
女星陳瑋薇報喜懷二胎 新節目開錄雙喜臨門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