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所稅申報延長1個月 4大錯誤恐補稅挨罰

一年一度的個人綜合所得稅申報將於5月開始,今(2025)年因應美國對等關稅衝擊,確定延長申報時間1個月至6月30日截止。財政部、會計師提醒,納稅人在申報時常出現4大錯誤,包括免稅額計算、扶養親屬認定、海外所得申報與列舉扣除額使用等,若不慎填錯,將被要求補稅甚至遭罰。
第1項錯誤為免稅額與扶養親屬的認定混淆。今年每人基本免稅額為9萬7,000元,若納稅人本人、配偶或直系尊親屬年滿70歲,則可適用14萬5,500元的免稅額。不過,若扶養的對象是兄弟姊妹、叔伯舅等旁系親屬,即便超過70歲,僅適用基本免稅額。
另須注意,成年子女僅限於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情況下,才可列為受扶養親屬,且須檢附相關證明。實務上,許多家長誤將正在補習、服役或放無薪假的子女,視為無謀生能力者而錯列扶養,一經查核將被剔除並補稅。
第2、婚姻狀況與家庭成員變化常影響申報方式。合併申報須以結婚登記日為準,若在所得年度尚未完成登記,即使隔年已結婚,也應分開申報。若去(2024)年剛滿18歲的子女首次具備自行申報資格,也可與父母試算比較,選擇對家庭整體稅負較有利的方式申報。
第3、民眾在海外投資日益普遍,卻常忽略相關所得須納入綜所稅申報範圍,包括投資美股獲利、KY股配息、黃金交易所得等,皆屬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應納入綜合所得總額。若同一申報戶的海外所得全年合計超過100萬元,須全數計入基本所得額。
另外,部分納稅人誤以為軍公教退休金的優惠存款利息為免稅項目,未予申報,事實上雖免扣繳,但只要利息金額超出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7萬元,仍要列入課稅範圍。
第4、列舉扣除額申報不當也容易出錯。例如保險費僅限本人、配偶及直系親屬的人身保險等項目,且「要保人」與「被保險人」須在同一申報戶內,否則即便是直系血親也不得列報。醫藥費方面,齒列矯正、醫美整形、坐月子與看護費等「非醫療性質」支出,都不在扣除範圍內;若為治療所需,應附上診斷證明與收據。
另外,自用住宅購屋借款利息,每戶每年最高可扣除30萬元,前提是房屋為本人或受扶養親屬所有,設有戶籍且無出租、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計算時須先扣除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若未正確扣減,可能須要補稅。
至於災害損失列舉扣除僅限天災,不包括竊盜損失,許多民眾常誤報。會計師建議,納稅人可提早使用國稅局線上試算系統檢查資料,確認各項扣除額與所得申報正確無誤,避免因疏忽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最新財經新聞
-
-
這「產險股」殖利率飆15% 減資3成+配息5元寵股東
(2 小時前) -
美國投資級債逾5%高殖利率護體 市場資金瘋
(2 小時前) -
川普關稅「包裹」也中槍 DHL:4/21起暫停運美逾800美元B2C貨物
(3 小時前) -
石破茂:日美匯率談判 將強調公平性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