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0° / 28° )
氣象
2024-05-09 | 中央社

國科會助科研創業 航太自主技術吸睛

國科會助科研成果落地商化,並於今天舉辦成果發表會,中央大學團隊衍生的新創公司提出國內唯一自主設計製造的光纖陀螺儀,並與國內航空大廠合作進入試量產階段;台南大學團隊發展鋰電池的先進完全回收技術,目前電池拆解技術的總回收率已達80%以上。

國科會推動「科研創業計畫」,探勘學界前沿成果並連結科研創業生態系,將科研成果落地商化,並於今天、明天舉辦商業開發培訓營,協助學界具技術產業化的潛力團隊進行商業化;參與團隊將接受商業發展策略、市場分析等專業培訓,並與成功企業家和投資者互動,建立有價值的聯繫和經驗分享。

今天成果發表會上,由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台南大學2組學研新創團隊,展示成果亮點。

中央大學教授陳啟昌團隊所衍生的新創公司互宇向量公司,累積十餘年研發歷程,成功提出了國內唯一自主設計製造之光纖陀螺儀(FOG)及光纖陀螺儀慣性量測單元(FOG-IMU)。

互宇向量擁有國內外25項以上發明專利與申請案,提供光纖陀螺儀一站式服務完整解決方案,現已與國內航空大廠合作進入試量產階段,產品可應用於國防、海事、航空與太空等領域,如無人機、無人載具、小型衛星,提供無GNSS/GPS或參考座標下的慣性相對定位,也可衍生應用於旋轉式地震儀和橋梁監控等防災應用。

同時,互宇向量今年前往美國,與國家太空中心(TASA)參與Satellite 2024展覽,積極拓展國際商機,致力於成為光纖陀螺儀慣性量測領域的國際領先品牌。

台南大學教授張家欽團隊的核心技術亮點為鋰電池先進完全回收技術,團隊以低能耗、高安全性的專利技術分離鋰電池正、負極材料與電解液,並可高度回收鎳、鈷、銅等金屬,目前電池拆解技術的總回收率已達80%以上。

團隊表示,回收後可用於再生鋰電池的正負極材料製作和電解液製程,並應用於備用電池、小型鋰離子電池等市場,且再生材料製作不需使用高溫耗能設備,能從源頭降低生產成本和大幅改善環境汙染問題,解決了電芯製造廠的廢棄物處理難題,同時實現石墨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從而達成鋰電池產業的循環經濟。

國科會指出,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需求用量不斷增長,未來將面臨大量除役廢棄的問題,團隊回收技術有助於將有限資源重生再利用,實現鋰離子電池產業的循環經濟模式,達到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12,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