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1 | 中央社
柏林社宅短缺危機 舊東德建築成新希望
德國城市面臨社宅短缺問題,柏林參議院6月通過「加速建築法」草案,希望藉此提高新建社宅速度,年初總理蕭茲建議,德國應參考東德預製板建築(Plattenbau),為社宅短缺問題找解方。
「預製板建築」是東德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形式。二戰後,戰時逃往鄉村的難民回流都市,滿目瘡痍的柏林迎來大量移入人口,為解決住房短缺問題,東德政府將住房權入憲,開始首都大規模集合住宅建設計劃。
4個月即可完工 每年消失5000套的東德社宅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70年代到1990年兩德統一短短20年間,東德政府建造超過300萬套住房,其中200萬套採取預製板建築形式,平均11層樓高的建築僅需110天即可完工。
受包浩斯(Bauhaus)現代主義風格影響,預製板建築重實用性,傳統歐洲古典建築手工慢作的繁複雕飾與華麗外觀被屏棄,建造時採工業化流程,在工廠預先生產零件、預製混凝土板作為樓面及牆體,最後再把各部件送到現場快速組裝。
兩德統一後,為減少財政負擔,德國政府低價出售東德政府所建公寓,超過百萬套住房私有化,而那些未被售出的預製板建築,成為新興自由經濟市場中最重要的社會住宅來源。為補充社宅數量,私有化之初,柏林市府也與部分業主簽訂社宅保障合約,以確保未來租金在低收入家庭可負擔的範圍。
隨保障合約到期,近10年來,越來越多舊東德公寓回歸一般租賃市場。根據柏林租套協會(Berliner Mieterverein)資料,柏林社宅從兩德統一初期的47萬套,如今只剩9萬套;住房局(Wohnungsamt)推估,柏林未來將以每年5000套的速度失去舊東德社宅。
首都居大不易等待社宅6年的柏林住戶
9萬套柏林社宅中,1/3為公共社宅,當前以公辦民營形式,交由Gewobag、HOWOGE、WBM等6間市屬住房公司(LWU)管理。住戶安娜向中央社分享她搬入由WBM管理的社宅經驗;她說:「柏林的租屋市場非常緊張,社會住宅更是人人搶。我等目前住的公寓等了6年。」
6年前,安娜和丈夫搬到柏林,當時她正準備成為一名教師,丈夫則在一家新創公司實習,兩人年收入總和不足2.5萬歐元(約新台幣89萬元),恰符合社宅居住許可證(WBS)申請標準。
WBS(Wohnberechtigungsschein)是德國社宅居住許可證,只要收入未達一定標準即可申請,上限根據每個城市的物價與薪資水準有所不同。
以柏林為例,單身者年收入須低於1萬6800歐元,兩人家庭則要求在2萬5200歐元以下,且具本國國籍或持有超過一年居留權的居民,才符合資格。
一旦取得社宅居住許可證,租戶便可開始在租屋網站上尋找喜歡的公寓。然而,租金便宜近50%、平均每平方公尺租金只要6.5歐元的社宅,在租屋市場上是稀缺物件;因此,像安娜這樣具備資格的居民通常會直接向市屬住房公司登記,排隊等候通知。
經歷6年漫長等待,去年安娜終於收到來自WBM的看房邀請。安娜說:「WBS效期只有一年,當時我必須重新申請,才能與住房公司簽約。幸運的是,先生恰逢轉職期,加上家中多了兩名新成員,額度更寬鬆,才得以再次取得資格證明,搬進位於市中心米特區(Mitte)的公寓。」
翻轉社宅印象政府與專家共謀解方
安娜的例子是柏林當代年輕家庭的縮影,而有更多需要被社會關注的低收入戶,面臨著更艱難的住房困境。
柏林-布蘭登堡廣播公司(RBB)日前採訪一位與兩個孩子住在腓德烈斯漢區(Friedrichshain)的母親。她說,隨著她居住15年的社宅被新業主購買,她收到了搬遷通知。
報導指出,目前約有53萬低收入者有資格獲得社宅居住許可證,但實際上僅有9萬套可用的社宅,這導致巨大供需差距,且柏林參議院(Senate of Berlin)去年決定中等收入者也可申請社宅居住許可證後,情況更加嚴峻。
為解決居住正義問題,柏林市政府同時宣布,每年透過市屬住房公司新建的2萬套公寓中,5000套必須用於社會住宅。柏林參議院今年也通過「加速建築法」(Schneller-Bauen-Gesetz)草案,希望透過簡化行政流程加速建案完工速度,研議放寬屋頂加蓋限制和建材標準等規範,以解決社宅數量萎縮問題。
包括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內,不少人也將目光投向東德的預製板建築。蕭茲3月在德國建築業中央協會(ZDB)慶典上,鼓勵領域專家應對「序列與模塊化建築」具備更多信心。
萊比錫大學(Leipzig University)教授羅特曼(Oliver Rottmann)表示,許多德國人仍對來自東德的預製板建築帶有粗製濫造與貧窮的印象,建議應同時翻新舊建築,翻轉人們對社會住宅的刻板印象。
2022年,圖林根(Thuringen)啟動第一個以實現碳中和為目的的預製板建築改建計畫。使用新型熱交換系統,冬天將建築物中洗衣、洗碗機和浴缸廢水轉化為熱能,用於供暖;夏天則利用處理過的廢水澆灌外牆立面植物,降低建築溫度。
研究東德建築的學者卡登(Ben Kaden)認為:「以工業化流程生產的預製板建築,是東德欲廉價且短時間滿足大量住房需求的唯一途徑。」令人想不到的是,半個世紀後,曾被戲謔為火柴盒、俄羅斯方塊的東德社宅,也成為現代德國城市應對住房危機的靈感救星。
「預製板建築」是東德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形式。二戰後,戰時逃往鄉村的難民回流都市,滿目瘡痍的柏林迎來大量移入人口,為解決住房短缺問題,東德政府將住房權入憲,開始首都大規模集合住宅建設計劃。
4個月即可完工 每年消失5000套的東德社宅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70年代到1990年兩德統一短短20年間,東德政府建造超過300萬套住房,其中200萬套採取預製板建築形式,平均11層樓高的建築僅需110天即可完工。
受包浩斯(Bauhaus)現代主義風格影響,預製板建築重實用性,傳統歐洲古典建築手工慢作的繁複雕飾與華麗外觀被屏棄,建造時採工業化流程,在工廠預先生產零件、預製混凝土板作為樓面及牆體,最後再把各部件送到現場快速組裝。
兩德統一後,為減少財政負擔,德國政府低價出售東德政府所建公寓,超過百萬套住房私有化,而那些未被售出的預製板建築,成為新興自由經濟市場中最重要的社會住宅來源。為補充社宅數量,私有化之初,柏林市府也與部分業主簽訂社宅保障合約,以確保未來租金在低收入家庭可負擔的範圍。
隨保障合約到期,近10年來,越來越多舊東德公寓回歸一般租賃市場。根據柏林租套協會(Berliner Mieterverein)資料,柏林社宅從兩德統一初期的47萬套,如今只剩9萬套;住房局(Wohnungsamt)推估,柏林未來將以每年5000套的速度失去舊東德社宅。
首都居大不易等待社宅6年的柏林住戶
9萬套柏林社宅中,1/3為公共社宅,當前以公辦民營形式,交由Gewobag、HOWOGE、WBM等6間市屬住房公司(LWU)管理。住戶安娜向中央社分享她搬入由WBM管理的社宅經驗;她說:「柏林的租屋市場非常緊張,社會住宅更是人人搶。我等目前住的公寓等了6年。」
6年前,安娜和丈夫搬到柏林,當時她正準備成為一名教師,丈夫則在一家新創公司實習,兩人年收入總和不足2.5萬歐元(約新台幣89萬元),恰符合社宅居住許可證(WBS)申請標準。
WBS(Wohnberechtigungsschein)是德國社宅居住許可證,只要收入未達一定標準即可申請,上限根據每個城市的物價與薪資水準有所不同。
以柏林為例,單身者年收入須低於1萬6800歐元,兩人家庭則要求在2萬5200歐元以下,且具本國國籍或持有超過一年居留權的居民,才符合資格。
一旦取得社宅居住許可證,租戶便可開始在租屋網站上尋找喜歡的公寓。然而,租金便宜近50%、平均每平方公尺租金只要6.5歐元的社宅,在租屋市場上是稀缺物件;因此,像安娜這樣具備資格的居民通常會直接向市屬住房公司登記,排隊等候通知。
經歷6年漫長等待,去年安娜終於收到來自WBM的看房邀請。安娜說:「WBS效期只有一年,當時我必須重新申請,才能與住房公司簽約。幸運的是,先生恰逢轉職期,加上家中多了兩名新成員,額度更寬鬆,才得以再次取得資格證明,搬進位於市中心米特區(Mitte)的公寓。」
翻轉社宅印象政府與專家共謀解方
安娜的例子是柏林當代年輕家庭的縮影,而有更多需要被社會關注的低收入戶,面臨著更艱難的住房困境。
柏林-布蘭登堡廣播公司(RBB)日前採訪一位與兩個孩子住在腓德烈斯漢區(Friedrichshain)的母親。她說,隨著她居住15年的社宅被新業主購買,她收到了搬遷通知。
報導指出,目前約有53萬低收入者有資格獲得社宅居住許可證,但實際上僅有9萬套可用的社宅,這導致巨大供需差距,且柏林參議院(Senate of Berlin)去年決定中等收入者也可申請社宅居住許可證後,情況更加嚴峻。
為解決居住正義問題,柏林市政府同時宣布,每年透過市屬住房公司新建的2萬套公寓中,5000套必須用於社會住宅。柏林參議院今年也通過「加速建築法」(Schneller-Bauen-Gesetz)草案,希望透過簡化行政流程加速建案完工速度,研議放寬屋頂加蓋限制和建材標準等規範,以解決社宅數量萎縮問題。
包括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內,不少人也將目光投向東德的預製板建築。蕭茲3月在德國建築業中央協會(ZDB)慶典上,鼓勵領域專家應對「序列與模塊化建築」具備更多信心。
萊比錫大學(Leipzig University)教授羅特曼(Oliver Rottmann)表示,許多德國人仍對來自東德的預製板建築帶有粗製濫造與貧窮的印象,建議應同時翻新舊建築,翻轉人們對社會住宅的刻板印象。
2022年,圖林根(Thuringen)啟動第一個以實現碳中和為目的的預製板建築改建計畫。使用新型熱交換系統,冬天將建築物中洗衣、洗碗機和浴缸廢水轉化為熱能,用於供暖;夏天則利用處理過的廢水澆灌外牆立面植物,降低建築溫度。
研究東德建築的學者卡登(Ben Kaden)認為:「以工業化流程生產的預製板建築,是東德欲廉價且短時間滿足大量住房需求的唯一途徑。」令人想不到的是,半個世紀後,曾被戲謔為火柴盒、俄羅斯方塊的東德社宅,也成為現代德國城市應對住房危機的靈感救星。
最新財經新聞
-
-
台灣尚勇引春聯熱!信義房屋邀張炳煌大師再揮毫「金蛇吐信,萬福滿義」免費送
(2 小時前) -
家登去年營收65億元 董座:今年挑戰逾百億
(2 小時前) -
歐洲無人機產業鏈展2月杜塞道夫登場 15家台商參展
(2 小時前) -
外媒:「一家神祕公司試圖收購」 英特爾17日暴衝9.25%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