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29° / 28° )
氣象
2024-08-05 | 中央社

美媒:中國斥巨資扶持製造業 他國望塵莫及

中國當局長期以來補貼製造業,使中國不少產品得以低價傾銷全球,引發各國抵制。美媒報導,中國每年投入工業的補貼資金直逼GDP的5%,比重是第2大投入國韓國的6倍。加上中國當局還提供低利貸款、減稅、廉價土地等補助,讓各國望塵莫及。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全球,中國對製造業特別是重點產業的扶持,獨樹一幟。投入金額占GDP的比重除了是韓國的6倍,更遠超過美國、歐盟及其他亞洲出口強國,造就中國產品越來越洶湧輸出的態勢,但也引發全球愈發強烈的抵制浪潮,設置的貿易壁壘正不斷增加。

歐盟已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額關稅;中國出口商正面臨英國、印度和巴西等國發起的反傾銷調查,這些國家的本土企業反映,他們無法與中國享有補貼的出口產品競爭,像是建築機械、鋼鐵和陶瓷。

研究人員表示,中國的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在於當局對工業支持的龐大規模,還在於支持舉措涵蓋的產業很廣。根據專業研究數據,99%的中國上市公司都披露出某種形式的補貼,它們包括能源、電信、物流及消費性電子等產業。

據統計,中國上市公司2023年申報的政府補貼總額,高達330億美元(約新台幣1.08兆元)。其中,光是電池大廠寧德時代申報的補貼,就高達人民幣57億元(約新台幣261億元);而上汽集團、中石油也分別申報了5.6億美元及3.43億美元的補貼。

除了政府直接提供補貼,中國企業還能獲得強而有力的國家支持。除了從中國國營銀行獲得低利貸款,還能獲得大量稅收減免,並可從地方政府獲得廉價土地建廠,還能從國企獲得廉價鋼材、能源,甚至能從官方背景的投資基金,取得巨額股權融資。

研究機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中國分析師蓋特里(Thomas Gatley)表示,中國在這方面是「來真的,其他國家都比不了」。

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國家出手支持製造業的政策逐漸興起。像是美國政府已撥款530億美元,用於振興美國晶片製造業,相關法案也將在未來數年提供數千億美元的稅收減免和補貼,向清潔能源交通轉型。而歐盟和日本也推出了類似計劃。然而,中國的力道仍遙遙領先。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報告指出,2019年中國在製造業上的投入約為人民幣17.5兆元,相當於國民生產毛額(GDP)的約1.7%,是當時第2名韓國的2倍,且遠超過美國的0.4%、日本的0.5%和法國的0.6%。

上述報告作者之一甘思德(Scott Kennedy)在2022年分析,如果將慷慨的政府採購政策、廉價信貸及更廣泛的國家投資考慮進去,中國政府的支持規模可能高達GDP的4.9%。

中國當局扶持製造業的另一個重要手段,是向企業提供低利貸款。隨著中國政府逐步將貸款對象,從房企轉向象徵「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業,貸款正急劇增加。研究人員表示,中國國營銀行發放的低利貸款規模,甚至超過了國家補貼。

例如,中國晶片龍頭企業中芯國際公告,2023年公司支付的長期人民幣借款利率平均僅2.1%。相形之下,同年年底中國央行的5年期貸款基準利率達4.2%。

歐盟執委會在一份長達208頁、關於中國補貼制度的報告中直指,「中國金融機構提供的這些貸款,反映出政府的大量干預,而不是在正常運作的市場中通常會出現的利率」。

同時,中國越來越多地使用由當局控制的基金,為需要資金的企業提供充足的股權融資。相關資金來自銀行、省級有關部門、國有企業和一些私人投資者,目前已知這類基金多達約2000種,其中一些基金控制著數十億美元的資金。而中國最大的晶片基金5月間更表示,已籌集了480億美元準備投入晶片產業。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駐布魯塞爾分析師席米(Francois Chimits)對此直指,「中國經濟蘊含的國家主義不僅僅是蘇聯2.0,且複雜得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