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 | 中央社
中國地方債務壓力大籌錢狠招百出 甚至恐嚇民企
據南華早報報導,中國地方政府在財務惡化和巨額債務壓力下,一些官員為了償債而採取諸如壓榨、恐嚇民營企業等極端措施,讓輿論感嘆這就是當前中國民企面臨的生存狀況,且理解如今中國富人為何不願創業。
報導指出,中國網路8月底出現了一段4分鐘的對話錄音,揭示了地方債務危機中鮮為人知的一面。內容提到,山東省成武縣一名張姓市場監管執法人員,以威脅性語氣和當地一家醫療科技公司代表對話,提到該縣每年必須從企業獲取的財政收入目標,以彌補預算短缺。
根據報導,這名張姓執法人員當時向醫療科技公司代表說,「我必須承認,我對幫助企業發展了解不多,但我絕對知道如何毀了企業」。
報導指出,雖然這段錄音的發布者及製作人身分不明,但很快在中國網路上引發了熱議,評論從憤怒到擔憂不一而足。而這段對話再次提醒人們,中國地方政府在財務狀況惡化和巨額債務壓力下,官員們為償還債務所採取的極端措施。
有中國民眾對張姓執法人員的威脅性說法表示,這就是當前中國民營企業面臨的生存狀況;另一人則指出,他終於理解為什麼有錢人不願意創業了。
根據報導,成武縣官方對此發表聲明,指這名執法人員員的言論「不合適」,已經展開調查。
報導指出,不斷擴大的債務已成為中國地方官員的一大難題,許多官員便開始尋找非常規的收入來源。
一名沿海省分的吳姓縣級官員透露,每年由省政府設定的收入目標,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巨大壓力。由於土地租售收入減少,縣級稅收下降了2/3,縣府需要透過增加稅收及其他收入來源彌補。
吳姓官員指出,主要的策略就是「砸鍋賣鐵」,由地方政府透過出售採礦權、國有資源的使用權,並出租房產、大型設備等方式籌集資金,成為「非稅收入」。自中國國務院2023年指示地方政府採取更多措施減債,且首度提及「砸鍋賣鐵」後,這一趨勢即告加速。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對非稅收入的依賴日益增加。今年上半年,中國全國稅收收入年減5.6%,但非稅收入卻增加11.7%,超過了2014全年非稅收入的總額。
報導提到,除了「砸鍋賣鐵」,一些中國地方官員乾脆要求企業提前繳納稅款。安徽省東部一家化工廠的黃姓老闆表示,如果企業拒絕,官員會「讓我們的日子很難過,所以我們只能提前繳稅」。
中國南方某地級市的葉姓財政幹部坦承,在這個困難時期,官方會與關係較好的企業協商,讓他們「提前幾季繳稅」,這樣「帳面看起來會比較好」,且能償還到期的債務。
與此同時,企業也面臨更高的罰款和費用。山東省一名李姓餐廳老闆表示,過去一年,地方政府對餐廳的消防安全檢查增加了2倍多,導致罰款增加了160%。但他經營餐廳的方式沒有變化,以前很少被罰款。如今,先是城管,接著是消防,幾乎是對同樣的問題開罰。
前述的吳姓縣級官員直指,以往地方會將60%的罰款和費用撥給執法部門,但2022年起減為30%,執法部門的錢少了,他們就希望收取更多罰款和費用彌補被政府拿走的部分。此外,地方官員非常注意使用法令,證明罰款是合法的。
除了罰款和提前徵稅,有的地方政府還會逕行停止先前承諾給予企業的稅收優惠。上海一家保全公司的林姓老闆表示,政策的反覆讓他的業務受到影響。2019年,區政府承諾每年減稅人民幣500萬元(約新台幣2250萬元),今年突然通知政策取消,還要求補繳2023年的稅款,打亂了他的財務計劃。
北京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謝茂松表示,地方政府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平衡壓力,但敦促企業提前繳稅的做法不應成為常態,使用非合規方法增加「非稅收入」就像飲鴆止渴,很容易引起大眾反感,民營企業也會失去信心,是不可持續的。
報導指出,中國網路8月底出現了一段4分鐘的對話錄音,揭示了地方債務危機中鮮為人知的一面。內容提到,山東省成武縣一名張姓市場監管執法人員,以威脅性語氣和當地一家醫療科技公司代表對話,提到該縣每年必須從企業獲取的財政收入目標,以彌補預算短缺。
根據報導,這名張姓執法人員當時向醫療科技公司代表說,「我必須承認,我對幫助企業發展了解不多,但我絕對知道如何毀了企業」。
報導指出,雖然這段錄音的發布者及製作人身分不明,但很快在中國網路上引發了熱議,評論從憤怒到擔憂不一而足。而這段對話再次提醒人們,中國地方政府在財務狀況惡化和巨額債務壓力下,官員們為償還債務所採取的極端措施。
有中國民眾對張姓執法人員的威脅性說法表示,這就是當前中國民營企業面臨的生存狀況;另一人則指出,他終於理解為什麼有錢人不願意創業了。
根據報導,成武縣官方對此發表聲明,指這名執法人員員的言論「不合適」,已經展開調查。
報導指出,不斷擴大的債務已成為中國地方官員的一大難題,許多官員便開始尋找非常規的收入來源。
一名沿海省分的吳姓縣級官員透露,每年由省政府設定的收入目標,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巨大壓力。由於土地租售收入減少,縣級稅收下降了2/3,縣府需要透過增加稅收及其他收入來源彌補。
吳姓官員指出,主要的策略就是「砸鍋賣鐵」,由地方政府透過出售採礦權、國有資源的使用權,並出租房產、大型設備等方式籌集資金,成為「非稅收入」。自中國國務院2023年指示地方政府採取更多措施減債,且首度提及「砸鍋賣鐵」後,這一趨勢即告加速。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地方政府對非稅收入的依賴日益增加。今年上半年,中國全國稅收收入年減5.6%,但非稅收入卻增加11.7%,超過了2014全年非稅收入的總額。
報導提到,除了「砸鍋賣鐵」,一些中國地方官員乾脆要求企業提前繳納稅款。安徽省東部一家化工廠的黃姓老闆表示,如果企業拒絕,官員會「讓我們的日子很難過,所以我們只能提前繳稅」。
中國南方某地級市的葉姓財政幹部坦承,在這個困難時期,官方會與關係較好的企業協商,讓他們「提前幾季繳稅」,這樣「帳面看起來會比較好」,且能償還到期的債務。
與此同時,企業也面臨更高的罰款和費用。山東省一名李姓餐廳老闆表示,過去一年,地方政府對餐廳的消防安全檢查增加了2倍多,導致罰款增加了160%。但他經營餐廳的方式沒有變化,以前很少被罰款。如今,先是城管,接著是消防,幾乎是對同樣的問題開罰。
前述的吳姓縣級官員直指,以往地方會將60%的罰款和費用撥給執法部門,但2022年起減為30%,執法部門的錢少了,他們就希望收取更多罰款和費用彌補被政府拿走的部分。此外,地方官員非常注意使用法令,證明罰款是合法的。
除了罰款和提前徵稅,有的地方政府還會逕行停止先前承諾給予企業的稅收優惠。上海一家保全公司的林姓老闆表示,政策的反覆讓他的業務受到影響。2019年,區政府承諾每年減稅人民幣500萬元(約新台幣2250萬元),今年突然通知政策取消,還要求補繳2023年的稅款,打亂了他的財務計劃。
北京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謝茂松表示,地方政府面臨著巨大的財務平衡壓力,但敦促企業提前繳稅的做法不應成為常態,使用非合規方法增加「非稅收入」就像飲鴆止渴,很容易引起大眾反感,民營企業也會失去信心,是不可持續的。
最新財經新聞
-
-
2024大海開吃-茄萣烏魚海鮮美食節登場 陳其邁讚國際美味
(5 小時前) -
應援台灣隊挺進冠軍戰 四大超商推飲品零食優惠
(9 小時前) -
今彩539第113282期 頭獎槓龜
(10 小時前) -
2024高雄同志大遊行 林岱樺:性別友善城市,高雄愈來愈好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