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2 | 中央社
人形機器人活靈活現 台廠2025年搶占先機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技術大幅躍進,讓人形機器人動作更加靈活,今年量產可期,包括黃仁勳、馬斯克、魏哲家等科技產業領袖點名看好;台灣指標大廠華碩、鴻海、和碩、台達電、大立光、上銀等,也紛紛加速布局人形機器人版圖。
人工智慧晶片大廠輝達(NVIDIA)、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及Open AI等,積極搶進開發人形機器人,帶動相關話題熱夯。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看好未來2到3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將有明顯突破;他指出,未來實體人工智慧(AI)將是以機器人呈現。輝達更宣示,實體AI和機器人的ChatGPT時刻即將到來。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點名,多功能機器人是未來發展共識。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預言,世界到2040年至少會有100億台人形機器人,屆時數量可能超過人類人口。
市場預期,今年將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研究機構TrendForce評估,今年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預估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機會超越20億美元,2024年至2027年間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54%。
歐、美、日大廠積極搶攻人形機器人,除了輝達Project GR00T、特斯拉Optimus外,Open AI也與AI機器人新創公司Figure合作,開發OpenAI大模型為基礎的機器人,Open AI也轉投資挪威1X Technologies開發EVE人形機器人。
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轉投資機器人新創公司Agility Robotics,設計開發廠區用Digit人形機器人,市場預期今年上市。此外,美國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持續開發人形機器人Atlas,日本本田(Honda)、英國Engineered Art等也長期布局人形機器人。
台灣指標性科技大廠積極搶進人形機器人領域,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指出,內部已如火如荼進行人形機器人計畫,朝多代理(multiple agent)方向發展;和碩共同執行長鄭光志表示,和碩布局人形機器人已成立專門團隊研究,除了人工智慧和軟體控制外,也會投資自動馬達。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透露,鴻海正與輝達合作,採用輝達最新軟體技術和硬體平台,在高雄布局服務型人形機器人。此外,台達電透過子公司入股德國機器人新創公司NEURA Robotics GmbH,布局人形機器人。
此外,台灣供應鏈在人形機器人重要零組件扮演關鍵角色。例如攸關上手臂、下手臂、腕部、大腿、小腿等活動的行星式滾珠螺桿,包括優士特精密(U-SCREWS)等已占有先機,上銀、全球傳動等積極研發。
在人形機器人關節驅動模組扮演重要角色的減速機,包括台灣精銳、利茗機械、盟立、上銀、和大、宇隆等,積極搶攻相關市場。
被譽為「機器人之眼」的光學鏡頭,更是機器視覺技術的核心,包括大立光、亞光、華晶科、佳能等,都有能力承接「機器人之眼」訂單;機器人3D視覺技術供應商所羅門,更被市場認為是人形機器人3D視覺技術的關鍵供應商。
不過在手部關節功能活動靈巧的關鍵元件高精度空心杯馬達,主要由歐、美、日大廠主導,台廠仍正急起直追。
人工智慧晶片大廠輝達(NVIDIA)、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及Open AI等,積極搶進開發人形機器人,帶動相關話題熱夯。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看好未來2到3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將有明顯突破;他指出,未來實體人工智慧(AI)將是以機器人呈現。輝達更宣示,實體AI和機器人的ChatGPT時刻即將到來。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點名,多功能機器人是未來發展共識。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預言,世界到2040年至少會有100億台人形機器人,屆時數量可能超過人類人口。
市場預期,今年將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研究機構TrendForce評估,今年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產,預估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機會超越20億美元,2024年至2027年間市場規模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54%。
歐、美、日大廠積極搶攻人形機器人,除了輝達Project GR00T、特斯拉Optimus外,Open AI也與AI機器人新創公司Figure合作,開發OpenAI大模型為基礎的機器人,Open AI也轉投資挪威1X Technologies開發EVE人形機器人。
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轉投資機器人新創公司Agility Robotics,設計開發廠區用Digit人形機器人,市場預期今年上市。此外,美國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持續開發人形機器人Atlas,日本本田(Honda)、英國Engineered Art等也長期布局人形機器人。
台灣指標性科技大廠積極搶進人形機器人領域,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指出,內部已如火如荼進行人形機器人計畫,朝多代理(multiple agent)方向發展;和碩共同執行長鄭光志表示,和碩布局人形機器人已成立專門團隊研究,除了人工智慧和軟體控制外,也會投資自動馬達。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透露,鴻海正與輝達合作,採用輝達最新軟體技術和硬體平台,在高雄布局服務型人形機器人。此外,台達電透過子公司入股德國機器人新創公司NEURA Robotics GmbH,布局人形機器人。
此外,台灣供應鏈在人形機器人重要零組件扮演關鍵角色。例如攸關上手臂、下手臂、腕部、大腿、小腿等活動的行星式滾珠螺桿,包括優士特精密(U-SCREWS)等已占有先機,上銀、全球傳動等積極研發。
在人形機器人關節驅動模組扮演重要角色的減速機,包括台灣精銳、利茗機械、盟立、上銀、和大、宇隆等,積極搶攻相關市場。
被譽為「機器人之眼」的光學鏡頭,更是機器視覺技術的核心,包括大立光、亞光、華晶科、佳能等,都有能力承接「機器人之眼」訂單;機器人3D視覺技術供應商所羅門,更被市場認為是人形機器人3D視覺技術的關鍵供應商。
不過在手部關節功能活動靈巧的關鍵元件高精度空心杯馬達,主要由歐、美、日大廠主導,台廠仍正急起直追。
最新財經新聞
-
-
台積電高雄擴廠供應鏈進駐「這區」 預計創造1900人就業機會
(40 分鐘前) -
川普關稅戰回擊! 《富爸爸》作者警告「這3資產」將崩潰
(2 小時前) -
晶圓代工廠衝刺減廢 開創循環經濟模式
(2 小時前) -
《富爸爸》作者預言全球崩潰已開始!川普2.0關稅戰 3資產恐崩盤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