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6° / 15° )
氣象
2025-03-28 | 中央社

曾成就供應鏈革命 「SHEIN村」逐漸停工向海外轉移

日經中文網報導,廣東郊外「SHEIN村」曾成就SHEIN小量快速交貨的供應鏈革命,然而在美國關稅政策衝擊之下,訂單遽減,有商家停業,甚至向海外轉移。從「SHEIN村」可看到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在迎來經濟結構的轉型期。

日經中文網今日報導,廣州市番禺區的「SHEIN村」聚集許多商家承接中國服裝電商SHEIN的業務。一名廣西的女老闆表示,「有訂單,進帳也很穩定。但是交貨期太緊,幾乎沒有利潤」。她說,「每個訂單100件,如果是簡單的衣服,3至4名熟練裁縫一起踩縫紉機,幾個小時就能完成。利潤為每件人民幣0.2至0.3元(約新台幣0.88至1.32元)。如果有失誤,會被罰款」。

報導指出,SHEIN的特點是超低價格和「小批量、快速交貨」,沒有庫存,如果賣得好,就立刻追加生產。由熟練技術的人員和相關企業組成的產業生態系統,成就了這種供應鏈革命。

然而,這種商業模式也存在極限,一位來自湖北的經營者表示,「幹活的都是40到60歲的人,快幹不動了。年輕人不會進入這種不賺錢的行業」。加上美國正研究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額貨物免稅的政策,陸續出現訂貨急遽減少的聲音,停業者也有所增加,甚至有許多大工廠正在向越南轉移,但小微企業沒有這種實力。

報導指出,「SHEIN村」的繁榮,可能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支撐中國出口的勞力密集型產業的最後絕響。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在迎來經濟結構的轉型期,在勞力密集型產業日益萎縮,加上美國總統川普加徵關稅的推波助瀾下,加速產業向海外轉移。

2021至2023年間,中國對東協的直接投資已達2010至2012年的約2.6倍。近年來,這些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與過去以房地產和金融業為主的投資模式明顯不同。

不過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指出,「中國不會像日本那樣出現產業空洞化。」由於中國擁有龐大市場,在政府主導下推動產業升級,中國製造業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很高。

此外,中國與日本的結構轉型模式也有所不同。日本採取的是「雁行模式」,即依次轉移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而中國則不同,其純電動汽車(EV)等尖端科技企業及服務產業正在進入東協市場。這種現象並非供應鏈的替代,而是跨境擴張與市場快速一體化。

報導指出,受中國經濟變化影響,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業務也正面臨轉型。中國作為出口製造基地的角色正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以開拓中國市場為核心的業務模式,企業應瞄準「大中國市場」的潛在商機。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