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5°
( 15° / 14° )
氣象
2025-03-30 | 中央社

打造台版星鏈 TASA擬斥25億攜業界發射低軌通訊衛星

國科會國家太空中心(TASA)今年端出新計畫,擬投入新台幣近25億元預算,攜手業界研製4顆低軌通訊衛星,最快2029年升空,逐步形成台灣「星網」,也就是台版星鏈,除將進行衛星之間光通訊技術驗證,也有望與國內產學界的6G NTN地面設備等測試連線。

俄烏戰爭打響美國太空服務公司SpaceX「星鏈」(Starlink)名號,地球另一端的台灣,近年除積極與國際衛星營運商洽商衛星通訊服務,國科會轄下TASA亦正透過政府、民間合作方式,布建台灣自主通訊衛星網絡。

繼COVID-19疫情之前展開的B5G低軌通訊衛星實驗型計畫,國科會今年起正式啟動「通訊衛星製造產業化平台」計畫,其中,將由TASA協助得標的台灣廠商,進行衛星系統設計、製造、整合與測試,打造4顆低軌通訊衛星,4顆衛星研製加發射總預算預計匡列24.9億元。

同時,經濟部也將透過計畫鼓勵廠商投入研發,補助衛星通訊產業的預算則匡列8.9億元。

據規劃,這4顆低軌通訊衛星最快2029年發射,在約600至650公里高度的低軌道上運行5年,將延續B5G實驗計畫2顆衛星的技術規格,也會持續扮演產業界進行地面設備與低軌衛星端對端(End-to-end)通訊性能在軌驗證的場域。

相較B5G實驗計畫的2顆衛星,產業化平台打造的4顆衛星將新增2大工作項目,包含「衛星間通訊換手」(Hand-Over)及「星間光通訊」(Inter-Satellite Optical Communication)技術驗證;同時,盼可支援6G NTN(Non-Terrestrial Networks)地面設備技術研發的驗證測試。

所謂衛星間通訊換手,是指當一顆衛星將離開其覆蓋範圍或無法維持連線時,把通訊鏈路「傳球」給另一顆衛星,確保連線不會中斷。

此外,事實上,目前大多數衛星仍依賴射頻(Radio Frequency)訊號進行資料傳輸,且許多傳統系統需透過地面站轉發訊號,影響整體傳輸效率。相比之下,星間光通訊技術利用雷射光可在太空真空環境中傳輸的特性,直接在衛星之間建立高速鏈路,減少對地面站的依賴,進而降低訊號延遲。

由於雷射光頻率遠高於射頻,其頻寬更大,可支持更高的數據吞吐量,雷射訊號也較不易被外界截取或干擾,使星間光通訊成為Starlink、Amazon Kuiper等國際衛星計畫積極部署的關鍵技術。

根據規劃,此案將採公告招標評審標方式,選出最優前4名廠商簽約,履約包含兩階段,首先是「衛星系統設計」,並於完工後以設計審查方式,選出審查分數最高的前2名,進入第2階段的「衛星製造與驗測、衛星發射與在軌操作」,這2間具備衛星製造資格的台廠,將分別打造出2顆低軌通訊衛星,即合計一共4顆。

這4顆衛星發射後,需驗證通訊酬載在軌功能、與地面設備通訊功能等執行狀況,通過審查後,將連同網路通訊控制系統,一起交付給TASA進行後續維運。

由於通訊衛星製造產業化平台核心目標是為台廠「練兵」,並串連帶動國內低軌通訊衛星上下游供應鏈,因此規定外國供應廠商不可參與投標,且由於涉及國家安全,亦不允許中國地區供應廠商、第3地區含陸資成分供應廠商,及在台陸資供應廠商參與。

另外,B5G計畫發展策略為2顆實驗衛星,名為1A、1B。根據TASA規劃,首顆B5G低軌通訊衛星1A,將在2027年升空,總重量約400公斤,將部署在高度約600公里的低地球軌道。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