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5 | 中央社
經濟疲弱事涉敏感 中國眾多統計數據被隱匿不公布
美媒發現,在經濟表現疲弱下,中國官方原本例行公布的數百項數據,近年來紛紛停止公布。報導直指,消失的數據曾是研究人員和投資人使用的依據,這些數據涉及官方高度敏感或頭疼的領域,而官方的舉動使外界更難了解中國的情況。
華爾街日報以「中國經濟到底有多糟?答案所需數據正在消失」為題報導,指這些消失的數據包括土地出讓、外國投資、失業率、商業信心指數乃至遺體火化等數據,甚至連醬油產量的數據也消失了。
報導指出,中國有關部門在大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對此給出理由。像是中國國家統計局在面對民眾質問失業率為何不再公布時,僅以「提供數據的部委已停止共享數據」回答。
報導直指,這麼多數據的消失,正值中國在債務負擔過重、房市搖搖欲墜及其他問題的重壓下步履蹣跚,這些問題都促使官方採取強硬手段控制相關的言論。
這則報導指出,想要了解中國經濟成長的真實情況,一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長期以來,許多經濟學家一直質疑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的可靠性,近來這種質疑更為加劇。一些人估計,中國政府將數字誇大了2到3個百分點,而提出質疑的專家已有人遭到處分。
連已故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年也私下坦承,官方的GDP數字不可靠,因此他以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新增銀行貸款等數字作評估依據,此後被外界戲稱為「克強指數」。
為了獲得更真實的評估,經濟學家們已轉向其他的數據來源分析中國經濟,像是電影票房收入、衛星觀測的夜間燈光亮度、水泥廠開工率、電力公司發電量,乃至於民營網路地圖的人潮數據,以評估商業活動榮枯。
報導直指,高盛(Goldman Sachs)提出了一種衡量中國經濟成長的替代方法,內容是分析進口數據等數字,理由是貿易數據公布頻繁且難以偽造,且中國的貿易夥伴也會公布這些數據,以此評估,中國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只有3.7%;而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使用另一種方法得出,同年中國經濟成長率更只有2.4%。
然而,對中共而言,展現穩定的形象至關重要,尤其是當前許多中國中產階級對未來憂心忡忡、中國與美國的競爭正進入未知之際。而這些消失的統計數據,正涉及中國官方高度敏感或頭疼的領域,像是房市、失業率及海外資金進出股市的數據。
其中,中國官方便在2023年8月宣布暫停發布不斷攀升、但實際上已被美化的青年失業率數據,直到5個月後才重新發布,數字卻驟減了許多。
報導指出,剩下的一些數據雖仍公開,但獲取難度卻已升高。中國2021年通過的一項法律規定,數據提供商必須將某些資訊限定為中國境內者才能查閱,這包括企業註冊數據和衛星圖像等。
一名香港外資銀行經濟學家就表示,上述規定,迫使他每週末必須前往鄰近的中國城市深圳,才能下載相關數據。
除了上述數據,像是收費公路運營商年終債務餘額、新增股市投資人數量、遺體火化數量、生育數字等數據,也在近期內消失;令人不解的是,連醬油產量數據也自2021年5月起停止公布至今,而小學校園廁所面積的統計也停止公布了3年,直至今年2月才恢復發布。
其中,遺體火化數量是在中國2022年底宣布結束「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後停止公布的,當時有分析師估計,中國防疫政策的轉向可能導致130萬至210萬人死亡。
而像生育數字,在官方數據消失下,中國旅外人口學家易富賢除質疑官方人口數據的準確性外,並認為結核病疫苗接種數量衡量人口成長的更好指標,因為官方要求每個新生兒都接種這款疫苗。
此後便有中國民間智庫發現,2020年中國接種此類疫苗的新生兒僅540萬劑次,而官方公布的同年新生兒數量卻達1210萬人。這一差距,導致中國相關單位隨即停止發布新生兒結核病及其他疫苗的接種數據。
華爾街日報以「中國經濟到底有多糟?答案所需數據正在消失」為題報導,指這些消失的數據包括土地出讓、外國投資、失業率、商業信心指數乃至遺體火化等數據,甚至連醬油產量的數據也消失了。
報導指出,中國有關部門在大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對此給出理由。像是中國國家統計局在面對民眾質問失業率為何不再公布時,僅以「提供數據的部委已停止共享數據」回答。
報導直指,這麼多數據的消失,正值中國在債務負擔過重、房市搖搖欲墜及其他問題的重壓下步履蹣跚,這些問題都促使官方採取強硬手段控制相關的言論。
這則報導指出,想要了解中國經濟成長的真實情況,一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長期以來,許多經濟學家一直質疑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的可靠性,近來這種質疑更為加劇。一些人估計,中國政府將數字誇大了2到3個百分點,而提出質疑的專家已有人遭到處分。
連已故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年也私下坦承,官方的GDP數字不可靠,因此他以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新增銀行貸款等數字作評估依據,此後被外界戲稱為「克強指數」。
為了獲得更真實的評估,經濟學家們已轉向其他的數據來源分析中國經濟,像是電影票房收入、衛星觀測的夜間燈光亮度、水泥廠開工率、電力公司發電量,乃至於民營網路地圖的人潮數據,以評估商業活動榮枯。
報導直指,高盛(Goldman Sachs)提出了一種衡量中國經濟成長的替代方法,內容是分析進口數據等數字,理由是貿易數據公布頻繁且難以偽造,且中國的貿易夥伴也會公布這些數據,以此評估,中國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只有3.7%;而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使用另一種方法得出,同年中國經濟成長率更只有2.4%。
然而,對中共而言,展現穩定的形象至關重要,尤其是當前許多中國中產階級對未來憂心忡忡、中國與美國的競爭正進入未知之際。而這些消失的統計數據,正涉及中國官方高度敏感或頭疼的領域,像是房市、失業率及海外資金進出股市的數據。
其中,中國官方便在2023年8月宣布暫停發布不斷攀升、但實際上已被美化的青年失業率數據,直到5個月後才重新發布,數字卻驟減了許多。
報導指出,剩下的一些數據雖仍公開,但獲取難度卻已升高。中國2021年通過的一項法律規定,數據提供商必須將某些資訊限定為中國境內者才能查閱,這包括企業註冊數據和衛星圖像等。
一名香港外資銀行經濟學家就表示,上述規定,迫使他每週末必須前往鄰近的中國城市深圳,才能下載相關數據。
除了上述數據,像是收費公路運營商年終債務餘額、新增股市投資人數量、遺體火化數量、生育數字等數據,也在近期內消失;令人不解的是,連醬油產量數據也自2021年5月起停止公布至今,而小學校園廁所面積的統計也停止公布了3年,直至今年2月才恢復發布。
其中,遺體火化數量是在中國2022年底宣布結束「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後停止公布的,當時有分析師估計,中國防疫政策的轉向可能導致130萬至210萬人死亡。
而像生育數字,在官方數據消失下,中國旅外人口學家易富賢除質疑官方人口數據的準確性外,並認為結核病疫苗接種數量衡量人口成長的更好指標,因為官方要求每個新生兒都接種這款疫苗。
此後便有中國民間智庫發現,2020年中國接種此類疫苗的新生兒僅540萬劑次,而官方公布的同年新生兒數量卻達1210萬人。這一差距,導致中國相關單位隨即停止發布新生兒結核病及其他疫苗的接種數據。
最新財經新聞
-
-
歡慶恆春建城150周年-「2025屏東南國生活節」 狂歡四週,最南派對全線升級!
(5 小時前) -
樂活潮庄數位行動日!潮庄文教協會攜手潮州DOC打造健康智慧社區
(5 小時前) -
114年期房屋稅申報 自住住家用房屋延長至6月2日
(5 小時前) -
跨越界限・綻放創意- 屏東縣身障藝術創作展暨電影座談會感動登場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