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7° )
氣象
2025-05-23 | 中央社

中美關稅戰暫歇 北京智庫:關鍵領域脫鉤風險猶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長黃漢權在一場專訪中表示,中美關稅問題暫獲喘息空間,推估關稅戰對於中國經濟影響程度將下降;必須注意中美關鍵領域脫鉤風險存在,例如半導體。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為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直屬研究單位。黃漢權接受財新網專訪時表示,中美關稅問題達成階段性協議,部分對等關稅獲得90天暫緩期,推估關稅戰對於中國經濟影響將下降。

他說,根據中美達成協議,美國對中國加徵的對等關稅部分暫緩,如果雙方在緩衝期內談判成功,依據目前關稅稅率水準,關稅戰對於中國經濟成長率影響將從先前推算的1個百分點以上,降為0.5個百分點內。

「雖然關稅稅率降低,美國推動部分領域脫鉤的舉措不會就此停止」,黃漢權提醒,美國一直企圖減輕對中國產品的依賴,特別是從拜登(Joe Biden)政府以來,「小院高牆」策略範圍逐漸擴大。

他提到,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鋼鐵、鋁等基礎工業類產品、藥品等民生產品均被納入脫鉤範圍;中國除了加大研發、實現自立自強外,也要主動反制,例如限制稀土等戰略性礦產品出口,「把市場做為手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美國4月祭出對等關稅措施後,中國大力推動「出口轉內銷」,助力外貿商產品在出口受挫時,轉銷售境內。中國先前曾經兩度推動這樣的措施,分別為2008年金融海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爆發初期(2020年)。

「出口轉內銷是個艱難的調整過程」,黃漢權直言,外貿商產品轉內銷,可能會排擠國內存量市場,不然就得創造增量,建議企業在外貿轉內銷過程積極創新,才能激發消費者潛在需求,外貿商產品要根據消費者需求有所調整。

黃漢權認為,這次推動出口轉內銷的環境與先前有很大不同,中國民眾消費能力明顯提升,消費結構也有變化,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追求美好生活、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擴大內需、提振消費做為經濟工作首要任務,需要更強大政策支持。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