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 | 中央社
東遠碾米廠善用AI 智慧生產展現市場硬實力
清風掀起一波又一波稻浪,黃色儲米倉聳立田間,撐起這幅19世紀印象派畫面的東遠碾米工廠,藉AI(人工智慧)生產克服人口老化、人力缺乏和農業缺工等問題,展現市場硬實力。
被譽為「米界常勝軍」、服務農民半世紀的東遠碾米廠位於雲林縣二崙鄉,創業初期小型經營,30年前開始做B2B(企業對企業),邁入商業模式,與大型餐飲通路和連鎖品牌合作,走向精緻化、客製化,直到現在東遠倉儲量每年可達5萬公噸,占雲林20%。
為企業永續發展轉型 導入AI生產
如果只藉濁水溪流域優良水質及特有肥沃黑色沖積土,東遠不可能成為業界標竿,更重要的是面臨極端氣候、病蟲害與降雨不均等環境衝擊時,為企業永續發展開始轉型,導入AI生產,有效掌握監控數據。
「這件事10多年前就開始了」,從小在米廠長大的執行長李尚謙是東遠第3代,所學雖無關農業,但提起工作流程如數家珍。
他說,不同於其他米廠,東遠工作人員進廠房須除塵、穿防護衣,廠區內機械設備全靠電力,不容稻米沾染任何異味,近年生產系統也機械化,碾製好的白米送倉儲「吹冷氣」,每道防護只為堅守米的品質,在消費者手中呈現最好商品。
轉型道路上李尚謙與父親李元豪要克服諸多困難,除借鏡他國經驗,引進先進機械,也重視智慧科技,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李尚謙表示,生產過程中每個浪費都是削弱競爭力,要精準掌握所有數據,了解所有變因並解決。
田間微氣象站監測在辦公室就能智慧管理
以田間監測為例,東遠在50個田區架設微氣象站,觀測空氣溫度濕度、土壤溫度濕度、葉面溫度濕度和太陽輻射等,李氏父子透過手機即時掌控水稻生長環境,降低人力巡田,還可適時補充、降低化肥使用,在辦公室就能智慧管理、產量調節。
碾米廠端也不馬虎,打造智慧化儲存及生產系統,透過物聯網設備改善儲米重量量測問題,自動化溫控設備減少儲存量耗損,也省人力、降低蟲害。
此外,後端包裝線採自動化設備及智能機械手系統,數據戰情室建置管理所有儲米設備和生產設備狀況,從入倉、製造、儲存、包裝與出貨等,掌握生產數據確保產品品質。
導入智慧堆棧系統只需1/4人力
稻米生產最重人力部分在包裝,過去1條生產線最少要4名人力,導入智慧堆棧系統後,可減少到1人,且可同時負責多條生產線,看似工作量增加,但工作項目大減,只要除錯、抽驗,還不會有長期負重的職業傷害,有多餘時間協助其他業務,順利解決缺工問題。
李尚謙表示,產線導入AI要面對的不是資金或技術問題,而是人的操作,第一線從業人員每天修正、操作機械,進化到最佳數值,為企業營造最佳效益,持續擴大生產線,打開更多通路,提升競爭力。
這些努力讓東遠有ISO22000/HACCP雙驗證,並通過TAP產銷履歷驗證和CAS優良食品驗證,李尚謙說,靠的是做好所有田間管控,碾製出最好的米,再經加工完成優質商品。
另根據農業部資料顯示,國民食米量總量逐年下降,東遠為拯救食糧量開始轉型,開發各種米食文化商品,如米餅、米泡芙與即時沖泡米粥等,從0歲到99歲都可食用,為傳統米食文化注入新活力。
建設1200坪太陽能板重視循環經濟
李尚謙表示,碾米廠用電量相當大,「每次收到電費都是7位數起跳」,當市場開始重視淨零排碳、ESG(環境、社會及治理)及循環經濟,東遠已在屋頂建設1200坪太陽能板,而稻米收成後會產生稻殼、稻稈等農廢,運用科技轉廢為金,經再製、去化做到零廢料。
東遠雖已是業界佼佼者,但李元豪和李尚謙未停下腳步,已開始著手FSSC食品安全認證,用更高規格檢視廠區,將食安把關做到極致,拿出最佳商品賣給客戶,呈現在餐桌上,實踐對環境的承諾。
李尚謙說,東遠與農民站在同一陣線,在最完善風險管理控制下打出品牌,彰顯農民價值,提高農民認同感,也能增加農民收入,但近年來資材肥料價格居高不下,連帶影響白米售價,建議政府為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尋求解方,降低肥料生產成本,提倡精準施肥。
他舉例,1碗白飯成本價不到新台幣10元,但日本1碗售價相當於35元,民眾仍願掏錢買,關鍵在日本米品質好,如果政府輔導台灣稻農種植特殊品種,收購價更好,間接提升品質,就不用擔心沒市場,甚至可在國際市場競爭。
被譽為「米界常勝軍」、服務農民半世紀的東遠碾米廠位於雲林縣二崙鄉,創業初期小型經營,30年前開始做B2B(企業對企業),邁入商業模式,與大型餐飲通路和連鎖品牌合作,走向精緻化、客製化,直到現在東遠倉儲量每年可達5萬公噸,占雲林20%。
為企業永續發展轉型 導入AI生產
如果只藉濁水溪流域優良水質及特有肥沃黑色沖積土,東遠不可能成為業界標竿,更重要的是面臨極端氣候、病蟲害與降雨不均等環境衝擊時,為企業永續發展開始轉型,導入AI生產,有效掌握監控數據。
「這件事10多年前就開始了」,從小在米廠長大的執行長李尚謙是東遠第3代,所學雖無關農業,但提起工作流程如數家珍。
他說,不同於其他米廠,東遠工作人員進廠房須除塵、穿防護衣,廠區內機械設備全靠電力,不容稻米沾染任何異味,近年生產系統也機械化,碾製好的白米送倉儲「吹冷氣」,每道防護只為堅守米的品質,在消費者手中呈現最好商品。
轉型道路上李尚謙與父親李元豪要克服諸多困難,除借鏡他國經驗,引進先進機械,也重視智慧科技,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李尚謙表示,生產過程中每個浪費都是削弱競爭力,要精準掌握所有數據,了解所有變因並解決。
田間微氣象站監測在辦公室就能智慧管理
以田間監測為例,東遠在50個田區架設微氣象站,觀測空氣溫度濕度、土壤溫度濕度、葉面溫度濕度和太陽輻射等,李氏父子透過手機即時掌控水稻生長環境,降低人力巡田,還可適時補充、降低化肥使用,在辦公室就能智慧管理、產量調節。
碾米廠端也不馬虎,打造智慧化儲存及生產系統,透過物聯網設備改善儲米重量量測問題,自動化溫控設備減少儲存量耗損,也省人力、降低蟲害。
此外,後端包裝線採自動化設備及智能機械手系統,數據戰情室建置管理所有儲米設備和生產設備狀況,從入倉、製造、儲存、包裝與出貨等,掌握生產數據確保產品品質。
導入智慧堆棧系統只需1/4人力
稻米生產最重人力部分在包裝,過去1條生產線最少要4名人力,導入智慧堆棧系統後,可減少到1人,且可同時負責多條生產線,看似工作量增加,但工作項目大減,只要除錯、抽驗,還不會有長期負重的職業傷害,有多餘時間協助其他業務,順利解決缺工問題。
李尚謙表示,產線導入AI要面對的不是資金或技術問題,而是人的操作,第一線從業人員每天修正、操作機械,進化到最佳數值,為企業營造最佳效益,持續擴大生產線,打開更多通路,提升競爭力。
這些努力讓東遠有ISO22000/HACCP雙驗證,並通過TAP產銷履歷驗證和CAS優良食品驗證,李尚謙說,靠的是做好所有田間管控,碾製出最好的米,再經加工完成優質商品。
另根據農業部資料顯示,國民食米量總量逐年下降,東遠為拯救食糧量開始轉型,開發各種米食文化商品,如米餅、米泡芙與即時沖泡米粥等,從0歲到99歲都可食用,為傳統米食文化注入新活力。
建設1200坪太陽能板重視循環經濟
李尚謙表示,碾米廠用電量相當大,「每次收到電費都是7位數起跳」,當市場開始重視淨零排碳、ESG(環境、社會及治理)及循環經濟,東遠已在屋頂建設1200坪太陽能板,而稻米收成後會產生稻殼、稻稈等農廢,運用科技轉廢為金,經再製、去化做到零廢料。
東遠雖已是業界佼佼者,但李元豪和李尚謙未停下腳步,已開始著手FSSC食品安全認證,用更高規格檢視廠區,將食安把關做到極致,拿出最佳商品賣給客戶,呈現在餐桌上,實踐對環境的承諾。
李尚謙說,東遠與農民站在同一陣線,在最完善風險管理控制下打出品牌,彰顯農民價值,提高農民認同感,也能增加農民收入,但近年來資材肥料價格居高不下,連帶影響白米售價,建議政府為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尋求解方,降低肥料生產成本,提倡精準施肥。
他舉例,1碗白飯成本價不到新台幣10元,但日本1碗售價相當於35元,民眾仍願掏錢買,關鍵在日本米品質好,如果政府輔導台灣稻農種植特殊品種,收購價更好,間接提升品質,就不用擔心沒市場,甚至可在國際市場競爭。
最新財經新聞
-
-
傳外國人炒房致東京房價飆漲 日本政府擬調查
(7 小時前) -
友達:努力轉型盡快獲利 目標以盈餘發放股利
(7 小時前) -
助台廠海外布局 經長:美國投資貿易服務中心年底成立
(7 小時前) -
響應高雄亞資中心 KPMG、資誠啟動整合式服務平台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