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 中央社
中國進入網貸世代 逾2500萬人拖欠貸款
中國近年經濟低迷,網路貸款平台發達,據統計僅2024年中國估計有2500萬至3400萬人拖欠個人貸款。中國網貸平台門檻低、放款速度快,加上鋪天蓋地的廣告,以及社會信用體系的缺失,使越來越多人過上「以貸養貸」的日子。
BBC中文網今日報導,中國自從COVID-19後經濟低迷,百姓消費降級,甚至需要靠借貸維生,在此背景下網路借貸平台發展熱絡。報導引述研究諮詢公司龍洲經訊的數據指出,僅2024年中國估計有2500萬至3400萬人拖欠個人貸款,這相較2019年已經翻了一倍。如果算上逾期但尚未達到違約的貸款,風險借貸人的數量將膨脹到6100萬至8300萬,相當於中國15歲以上總人口的5%到7%。
報導指出,在驚人數據的背後,是金融服務平台不斷縮減「借貸感」,目的是促進借貸、促進消費,這實際上詭異地與中國當局近年來不斷加以鼓勵的促進消費氛圍不謀而合。
中國貸款平台一般可以簡單分成三大類,大貸平台就是依靠京東、阿里巴巴的產品,比如「花唄」,有比較嚴格的資質審核。中型貸款平台則比如近期熱門的「拍拍貸」,小型貸款平台包括比「拍拍貸」更小的平台、以及高利貸。
為了和銀行貸款、大貸款平台競爭,中小型貸款平台不斷用「低風險」、「短時間」、「輕鬆」來打廣告。且網貸的錢通常會在短時間內到帳,用戶不能返還,還必須面對強制分期付款以保障利息的條款。
據一位經常借貸的王先生表示,從打開網站到錢款到帳,前後最多花費5分鐘,且只需驗證姓名、年齡、住址、個人照片生物驗證等。中國一券商金融公司從業者楊小姐表示,「放款快」是他們的業務重點,要讓借貸人覺得借貸沒有門檻,而且要竭力減少用戶對於借貸的感知力。他們透過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各種金融量化技術進行風險控制,讓放款時間縮短到幾十秒內。
然而網貸的利息比銀行更高。王先生舉例,從京東、阿里巴巴等大貸款平台借走人民幣1萬元(約新台幣4.2萬元),最終可能分期返還1萬1000元。但如果從中小網貸平台借,他可能需要分期返還1萬3000元。
澎湃新聞今年3月更曾報導高利貸案例,一家網貸平台放出的1560元借款僅在17天內利息即累計到1萬3764元。然而儘管法律明定高利貸為刑事犯罪,規定實際年利率不得超過36%,但金融從業者卻表示,該政策更多是對從業人員的約束,告訴所有從業者:當局確實重視拉高內需消費,但要在一條線內進行操作。
報導指出,這些網貸廣告無孔不入,且經常出現在「青少年友好網站」,如Bilibili上的網貸廣告標語為「三萬五萬的小錢就不用去求人啦」。在修圖軟體與抖音等短影片平台上也經常出現。王先生認為,這些廣告呈現都將借貸這個行為合理化了。
王先生表示,「下錢(放款)太容易了,你都很難覺得這些網站、或者這個模式有問題。」於是他過上以貸養貸的日子,沉浸在「下個月工資發了就能填上」的想法裡。
中國金融頭部證券公司從業者對BBC中文解釋,目前對於中小貸款來說,信用監督體系是相對缺位的。中國的社會信用制度分為好幾個等級,對於借貸來說,欠錢不還的借貸人遠遠夠不上成為「老賴」、甚至上社會失信人員名單的行列。如果借貸人不考慮買房買車,那麼實際沒有限制手段。
該券商從業者表示,當平台把錢借出去的時候,就沒有做把錢全部收回來的打算。「如果錢收不回來,他們就把這筆債權打包成一個資產賣給別人,這就是所謂的不良資產處置業務。是否要暴力催收就成了三方機構的選擇。」
實際上,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流行「斷貸」一詞,意即停止每月固定還款,由於社會信用體系實際殘缺,一些網友開始認為斷貸並不是不能操作的事情。
BBC中文網今日報導,中國自從COVID-19後經濟低迷,百姓消費降級,甚至需要靠借貸維生,在此背景下網路借貸平台發展熱絡。報導引述研究諮詢公司龍洲經訊的數據指出,僅2024年中國估計有2500萬至3400萬人拖欠個人貸款,這相較2019年已經翻了一倍。如果算上逾期但尚未達到違約的貸款,風險借貸人的數量將膨脹到6100萬至8300萬,相當於中國15歲以上總人口的5%到7%。
報導指出,在驚人數據的背後,是金融服務平台不斷縮減「借貸感」,目的是促進借貸、促進消費,這實際上詭異地與中國當局近年來不斷加以鼓勵的促進消費氛圍不謀而合。
中國貸款平台一般可以簡單分成三大類,大貸平台就是依靠京東、阿里巴巴的產品,比如「花唄」,有比較嚴格的資質審核。中型貸款平台則比如近期熱門的「拍拍貸」,小型貸款平台包括比「拍拍貸」更小的平台、以及高利貸。
為了和銀行貸款、大貸款平台競爭,中小型貸款平台不斷用「低風險」、「短時間」、「輕鬆」來打廣告。且網貸的錢通常會在短時間內到帳,用戶不能返還,還必須面對強制分期付款以保障利息的條款。
據一位經常借貸的王先生表示,從打開網站到錢款到帳,前後最多花費5分鐘,且只需驗證姓名、年齡、住址、個人照片生物驗證等。中國一券商金融公司從業者楊小姐表示,「放款快」是他們的業務重點,要讓借貸人覺得借貸沒有門檻,而且要竭力減少用戶對於借貸的感知力。他們透過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各種金融量化技術進行風險控制,讓放款時間縮短到幾十秒內。
然而網貸的利息比銀行更高。王先生舉例,從京東、阿里巴巴等大貸款平台借走人民幣1萬元(約新台幣4.2萬元),最終可能分期返還1萬1000元。但如果從中小網貸平台借,他可能需要分期返還1萬3000元。
澎湃新聞今年3月更曾報導高利貸案例,一家網貸平台放出的1560元借款僅在17天內利息即累計到1萬3764元。然而儘管法律明定高利貸為刑事犯罪,規定實際年利率不得超過36%,但金融從業者卻表示,該政策更多是對從業人員的約束,告訴所有從業者:當局確實重視拉高內需消費,但要在一條線內進行操作。
報導指出,這些網貸廣告無孔不入,且經常出現在「青少年友好網站」,如Bilibili上的網貸廣告標語為「三萬五萬的小錢就不用去求人啦」。在修圖軟體與抖音等短影片平台上也經常出現。王先生認為,這些廣告呈現都將借貸這個行為合理化了。
王先生表示,「下錢(放款)太容易了,你都很難覺得這些網站、或者這個模式有問題。」於是他過上以貸養貸的日子,沉浸在「下個月工資發了就能填上」的想法裡。
中國金融頭部證券公司從業者對BBC中文解釋,目前對於中小貸款來說,信用監督體系是相對缺位的。中國的社會信用制度分為好幾個等級,對於借貸來說,欠錢不還的借貸人遠遠夠不上成為「老賴」、甚至上社會失信人員名單的行列。如果借貸人不考慮買房買車,那麼實際沒有限制手段。
該券商從業者表示,當平台把錢借出去的時候,就沒有做把錢全部收回來的打算。「如果錢收不回來,他們就把這筆債權打包成一個資產賣給別人,這就是所謂的不良資產處置業務。是否要暴力催收就成了三方機構的選擇。」
實際上,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流行「斷貸」一詞,意即停止每月固定還款,由於社會信用體系實際殘缺,一些網友開始認為斷貸並不是不能操作的事情。
最新財經新聞
-
-
台積電又現仙人指路 盤後鉅額交易1276元
(54 分鐘前) -
今彩539第114220期頭獎1注中獎
(1 小時前) -
「2025銀齡樂活節-幸福大飯店」屏東登場 打造高齡友善幸福藍圖
(1 小時前) -
屏東健康起步走 寶寶篩檢一起走 早期發現早期療育 打破「大隻雞慢啼」迷思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