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5-09-26 | 中央社

調查:台灣企業明瞭國際化重要性 但存在知行落差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今天發布「2025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調查白皮書」,凸顯企業知道強化「技術硬實力」可提升競爭力,但較少倚賴外援,可能導致決策出現盲點,即便知道國際化的重要性,但存在知行落差。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今天舉行「2025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論壇」,並發布2025年台灣企業升級轉型調查白皮書,結果顯示,產業界普遍認為,地緣政治衝突衍生原物料價格變動或交易衝擊,通膨及貨幣政策調整的交易風險,紅色供應鏈的低價競爭,以及人口老齡化及少子化的勞力短缺,是當前主要營運挑戰。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創辦人黃日燦表示,調查發現,企業傾向優先處理短期威脅生存的挑戰,至於須長期布局的挑戰,未必採取行動,「這也是有些企業跑得不夠快的原因」。

調查顯示,企業提升競爭力,優先關注技術與硬體。超過4成企業關注「技術硬實力」的議題,包括「人工智慧」和「科技產業轉型」;介於25%至40%企業關注「新市場選擇」的議題,包括「能源轉型」、「數據分析」及「新興市場」等。

低於2成的企業關注「利基市場深掘」的議題,包括「新生活型態商機」、「金融科技與數位轉型」及「疫情後的數位商機」等。

黃日燦分析,企業深知要提升競爭力,需要強化自身實力,並傾向靠技術與硬體,提升競爭力,但對於比較抽象的未來商機、布局,企業似乎認為有點打高空,並未深入思考。

黃日燦認為,台灣企業這樣的特性,好處是一步一腳印,相當踏實,但也造成比較不會超前部署,沒辦法「三級跳」。

黃日燦點出,台灣企業較少倚賴外援,高度自信擁有解決問題能力,但實情不是如此,台灣企業單打獨鬥的想法應該調整,建議引進外力,破除決策盲點,透過「打群架」加速公司成長力道。

調查也顯示,企業高度認同借外力來練功,強化經營體質,作法包含加速國際化腳步、引入外力來優化體質和治理,但知行落差頗大,有半數以上選擇維持現狀。

台灣產業創生平台根據此次調查,給予企業建議,點出台灣企業界「有知行落差,知道未必做到」,建議應軟硬體兼顧,加強戰力,擴大商機,且跨國在地經營已是趨勢,組織調整須與國際化同步,還有很重要的是「左右腳並進」,自我成長是右腳,併購是左腳,兩腳並用才能大步向前邁進。

面對國際政經局勢動盪,提升產業實力相當關鍵,國發會主委葉俊顯致詞時表示,政府推出AI新十大建設,影響不會比1970年代的十大建設小,政府會與企業同行,協助將AI導入各行各業,使產業快速升級;發展產業同時,兼顧區域產業均衡發展,打造有韌性的經濟與未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