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看台灣/歐日韓都在重修與中國關係 孫明德:兩岸應慎思「供應鏈上的合作」
[周刊王CTWANT]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拉開國際局勢新頁,如今歐日韓等正考慮重修與中國關係,台灣如何迎接新挑戰?CTWANT記者採訪台灣經濟研究院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明德,他特別指出,「大陸企業內陸創業與出海布局,未來對台商形成強力競爭,如何能像與日美合作般的切入陸企供應鏈,是兩岸需慎思研究的方向。」
八年前,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時對中國打了一場關稅貿易戰,繼任者拜登總統打晶片團體戰,如今川普重返白宮,1月20日就任第47屆美國總統,他的新政除了需獲國會支持,更必需顧及2026年期中選舉,包括美國國會眾議院、參議院成員改選,以及在期間還會選出新州長,在在影響川普2.0。
台灣如何在新的美中關係中發揮優勢與迎接挑戰?CTWANT記者採訪到台灣經濟研究院主任孫明德,他開宗明義就說,「看看日本、韓國、歐洲等國與中國的最新互動,台灣要好好思考兩岸關係的下一步。」
日相石破茂2024年10月1日上任不久,隨即對中國示好,12月25日中日兩國外長在北京會晤,日本提出對中國優惠簽證,雙方也繼9月逐步達成恢復進口日本水產品協議後,中國決定先進口日本牛肉,以及重啟進口精米討論等。
孫明德說,日本和中國重新建立關係,避免在美中來往間腹背受敵;再看韓國,總統面臨罷免,反對黨則是偏向親北韓與中國;中國去年12月解除澳洲龍蝦進口令後,澳洲與中國正式結束長達四年的貿易戰等,「顯然當川普要透過關稅武器擊破各國時,世界各國也正在美、中兩國之間重新取得平衡,增加談判籌碼。」
進一步來看兩岸經濟發展,孫明德說,這八年來大陸企業兵分兩路,一路從沿海城市移往內陸城市發展,像是西安、武漢、長沙、瀋陽、包頭等地「老廠新開」,另一路出口企業則投資海外,將電路板、電動車、手機組裝廠等,布建在泰國、越南、印度等。
「兩岸關係長久說要融合,但在台廠切入陸企供應鏈上,迄今沒有看到很明顯的實例。」孫明德說,台日在經貿上長久合作成績已有目共睹,日本會讓利給台灣企業,美國也讓台灣加入其供應鏈,這都是兩岸經濟上可以參考的模式。
「適度讓利,互利共生,是企業間合作的開啟。」孫明德談到,台灣企業近年南移布局海外,分散供應鏈,模式是台廠單兵切入美日供應鏈。大陸海外布局則是全供應鏈出海,單以企業規模來看,台灣只有點,而大陸是全供應鏈整合,台廠競爭力相對辛苦。
「川普上任之後,會推行很多政策刺激經濟,譬如減免所得稅;而中國大陸3月4日、5日將召開兩會(全國政協會議、全國人大會議),以及『十五五』的第15個五年規劃(2026-2030)揭示,將要推出的財政、貨幣及產業政策,都是台灣企業要觀察的重點項目。」孫明德說。
至於台灣匯率、利率「雙率」未來走勢,孫明德認為,「比較大的挑戰是川普總統會要求亞洲貨幣升值,如果日、韓元被迫升值,台幣匯率就得跟著日韓走,以免失去價格競爭力。」聯準會在2025年可能因為川普新政及通膨,利率不降反升,而中國則採取寬鬆貨幣政策,藉此來穩住房市。美中兩大經濟體利率的變化,也將牽動台灣央行的貨幣政策走勢。
延伸閱讀
最新財經新聞
-
-
AI與關稅戰雙利空 台股蛇年開市早盤重挫千點
(42 分鐘前) -
新台幣開盤貶1.08角 早盤貶破33元重挫逾3.4角
(45 分鐘前) -
台股開盤跌728.7點
(47 分鐘前) -
台股開紅盤不順!開盤重挫728點
(51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