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AI開戰2/IPC一哥中年再創業!研華成立新部門強攻人形機器人關鍵「心臟+大腦」

[周刊王CTWANT] 在今年的 GTC 大會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攜全球最萌機器人 「Blue」 登場,推出全球首個開源人形機器人基礎模型,馬斯克接著證實,特斯拉 Optimus 今年將量產5千台,明年更衝刺5萬台,而中國的越疆科技,因推出「史上最便宜」人形機器人Dobot Atom,在市場上的關注度與股價同步飆升。新一輪科技競逐中,一個曾以工業電腦稱霸全球的老玩家,也悄然加入戰場,研華(2395)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以「心臟和大腦」AI模組卡到關鍵位置。
事實上,研華不是沒做過機器人,早在過去幾年,邊緣運算與AI軟硬體產品與技術就已經廣泛應用在自動導引車(AGV)、自主移動機器人(AMR)、機械手臂等領域,現在太多種機器人了,最新的就是人形。」研華嵌入式事業群總經理張家豪笑著說到,「去年下半年開始,人形機器人的案子不斷湧進來,部分客戶2025 年即可量產,全年出貨量可望達上千台。」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變化,原本「旁觀」的研華,於2024年直接成立「Autonomous Systems & Robotics(智慧自主系統與機器人產業)AS&R」事業體,「我們專門成立這個新部門,才能好好應對市場的爆發。」張家豪說。
短短半年多時間,研華已成功打入全球超過20家中、美、日、韓系人形機器人供應鏈。CTWANT記者問起是否包含全球矚目的特斯拉 Optimus?「這部分我只能透露,有在我們名單裡面。」張家豪語帶保留,目前中國最頂級的機器人公司「都是我們的客戶」,包括知名機器人公司宇樹(Unitree)等。
研華掌握什麼人型機器人的技術?張家豪簡單回應:「心臟與大腦」,也就是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運算能力核心的軟體零組件,包括 AOM(AI On Module,AI 模組)、3D Camera、無線通訊模組 以及 AI 軟體等。

集邦科技研究總監謝雨珊曾對CTWANT記者分析,隨2025年起逐步實現量產,預估全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為3.57億美元,2027年有希望超越20億美元,其中「軟體部分」的零件占比高達10%,以AI訓練和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為主,台灣潛在供應鏈就包括研華、廣明、所羅門等。
「研華不只是賣硬體,還要做軟體,像中國跟美國的機器人軟體完全不能混用,我們得分開做。」張家豪受訪說,「而且軟體有時候比硬體還貴,1-2倍的數字跑不掉。」也就是說,研華進攻機器人市場策略:不僅做「器官」,還要做「靈魂」。
「而我們的優勢就是產業的滲透率。」張家豪進一步解釋,要透過完整的生態系統,幫助客戶更快開發應用,「這跟 Apple 手機一樣,如果 Apple 要進入醫療領域,它就得客製化,應用領域是我們早就深耕的,每個行業的需求都不一樣。」
在機器人產業中,邊緣運算扮演決定的角色,而這正是研華的「老本行」。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坦言,邊緣運算平台可能研華「已是世界第一」,這項優勢成了研華進軍機器人市場的利器。
「就跟要用 CUDA,就要用 NVIDIA 的 chip(晶片)一樣,別的 chip 就用不了,」他比喻,研華的策略也是一樣,要讓客戶用研華的平台,就必須用他們的技術生態,「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市場。」

同時,研華還透過併購強化技術優勢,比如2023年研華併購北美高階影像擷取技術公司 BitFlow ,跨入AI機器視覺領域。劉克振受訪時直言,今年會更加主動積極展開併購策略,「面對未來產業,軟體很多,應用也很多,併購的對象就多元了。」
趕在GTC大會前,研華在 3 月 6 日也辦了場「智能自主系統與機器人應用夥伴高峰論壇」,號召合作夥伴 NVIDIA、Qualcomm、Intel、AMD、MediaTek 等頂級晶片廠商,還有MIPI/GMSL攝影機、IMU、LiDAR等感測技術供應商,以及Autoware、德國的NODE Robotics、台灣Turing Drive、自駕車新創公司Tier IV等軟體與系統整合商,搶先昭告天下,已揪團打造機器人產業鏈。
無論是人型機器人還是邊緣AI,在劉克振口中「這兩個月變化,可說是『翻天覆地』!」研華已伺機而動,外資認為,研華邊緣AI相關銷售額,預估將從2024年收入的4%升至明後年的15-20%,進而拉抬整體營運表現,故今明年EPS預測上調,獲利率前景略微樂觀。國內金控投顧則指出,DeepSeek 以低成本與開源策略推動 AI普及,帶動 IPC、機器人、資安與軟體產業 需求,研華、樺漢(6414)等大廠將成主要受惠者。
延伸閱讀
最新財經新聞
-
-
今彩539第114084期 頭獎1注中獎
(7 小時前) -
第114041期大樂透 頭獎槓龜
(7 小時前) -
中國祭關稅報復川普 美股開盤重挫道瓊下殺近1000點
(7 小時前) -
美國關稅恐衝擊台股 分析師:關注融資追繳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