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罩人打鋼戰1/半導體老廠竟變H型鋼構銲接大魔王!全因缺料擴廠不及惹怒CEO

[周刊王CTWANT] 四月初,在第四屆「ITRI NET ZERO DAY打造能源效率新勢力」論壇裡,工研院打頭陣端上的各式數位科技及減碳新解方中,有一處工程師手拿H型鋼構縮小模型,一邊解說,一邊指著螢幕中噴散的亮白星火,向圍攏的訪客解釋,「這是『全球首創』技術-H型鋼構雷射銲接!」
在減碳及能源效率的技術場子裡,傳統產業的H型鋼構竟成了「新秀」,引起CTWANT記者的好奇,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解釋,這項技術突破過去50年倚賴人工電弧與填料的傳統技術門檻,新工法不僅將產能提升5倍,更可有效節能減碳80%,是少見技術新、成本好的方案,今年還獲得國際愛迪生發明獎。
有趣的是,這項全球首創的智慧銲接製程,並非出自鋼鐵業者,而是來自一家「門外漢」,專做半導體「底片」的老牌公司台灣光罩(2338)。
台灣光罩於1988年成軍,是工研院半導體技術體系中,繼聯電(2303)、台積電(2330)之後的第三家轉投資企業,核心產品「光罩」,可說是一塊描繪著晶片電路的「底片」。

隨台灣半導體產業興起,台灣光罩迅速成長,2008年金融海嘯後光罩需求轉弱,公司營運開始走下坡,2015年更連續三年虧損,技術明顯落後,「同業都做到28奈米,我們只能做到0.13微米(130奈米)」,2016年時任台灣光罩的董事長陳碧灣,找來大股東之一、時任波若威(3163)董事長的吳國精,接手擔任董事長,展開一系列轉型,從整併美祿科技開始,打開晶圓代工通路,接著升級設備、強化良率、切入65奈米光罩市場,客戶結構也從IC設計轉向晶圓代工廠。
2021年,正值台灣半導體擴廠潮,台灣光罩想在苗栗銅鑼投資擴建新廠,卻遇上意想不到的瓶頸。「依照以往擴廠SOP發訂單給中鋼構(2013),結果對方回報要2年多,他們覺得奇怪,以前半年最多1年,怎麼變這麼久?對方回報說現在鋼材供不應求。」這項技術主要研發者、工研院高能雷射技術部經理王雍行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回憶。
在擴廠的節骨眼上,吳國精一怒決定「不等了」, 2021年8月起台灣光罩與子公司「友縳投資」兩週內砸下10億元,取得主力供應商中鋼構11.45%股權,為要保住自家擴廠所需鋼構料源。截至2023年底,光罩體系與吳國精家族共持股21.5%,僅次於母公司中鋼,成第二大股東。

不過,「買股包產能」的策略,仍難突破「一鋼難求」、「排程2年成新常態」的困境。當時,不僅供料吃緊,中鋼構等產能早被科技業掃光,加上疫情間,中國因人力削減限縮鋼構出口,全球轉單湧入台灣,H型鋼這類高階耐震材料嚴重缺料,偏偏這些材料仍仰賴老師傅手工焊接,程序繁瑣耗時,又難控品質。
在張忠謀擔任工研院長時曾任財務室主任的吳國精,從缺料危機嗅出新「商機」,他隨即找上熟識的工研院南分院-耕耘雷射銲接的技術單位,2022年,成立「雷射銲接研發中心」,向中鋼構租用官田廠建置實驗室,開啟技術研發,打算以「H型鋼雷射銲接技術」,建置無人的自動化生產線。
這一場從「蓋不出廠房」的憤怒開始的跨界冒險,沒有人料到,三年後交出了成績單,不但跌破半導體同業的眼鏡,也讓鋼鐵業驚艷不已。
延伸閱讀
最新財經新聞
-
-
韓媒:突破美國科技封鎖 中國大舉挖角韓國學者任教
(30 分鐘前) -
新台幣升6.1分 收32.465元
(41 分鐘前) -
中國鋼品、啤酒傾銷 經部初步認定台廠損害
(42 分鐘前) -
關稅威脅籠罩 3月景氣燈號續亮黃紅燈分數下滑
(4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