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程師偽裝AI工作!微軟青睞新創公司「Builder.ai」宣布破產

[周刊王CTWANT] 2016年成立的英國人工智慧(AI)新創公司「Builder.ai」曾在過去8年間募資超過4.45億美元,並獲得微軟(Microsoft)與卡達主權基金「卡達投資局」(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的背書,估值在最高峰時更突破13億美元,然而就在這個月,它破產了。
當人工智慧產業正苦於飆升的運算成本與層出不窮的「幻覺」(hallucinations,AI給出含有貌似事實的虛假或誤導性資訊 )問題時,投資人的耐心已瀕臨極限。2025年5月,曾被視為「AI民主化」標竿的英國新創Builder.ai宣告破產,其帳戶遭主要債權方維奧拉信貸(Viola Credit)扣押3700萬美元後,僅剩500萬美元現金。執行長拉提亞(Manpreet Ratia)在接管公司2個月後,被迫關閉營運並申請破產保護。
這家標榜「讓開發軟體像點披薩一樣簡單」的公司,曾擁有令人艷羨的資本光環:8年間募資超過4.45億美元,獲微軟與卡達投資局背書,2023年估值更衝上13億美元高峰。然而,光鮮亮麗的表層底下,卻是長期依賴誇大敘事與財務操作的危樓。
Builder.ai的崛起始於2016年,共同創辦人杜加爾(Sachin Dev Duggal)以「AI驅動模組化開發」為號召,推出平台「Builder Studio」與數位助理「娜塔莎」(Natasha),宣稱能讓非工程師輕鬆打造複雜的應用程式。
但《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9年調查揭露,其核心技術實為印度工程師團隊的手動開發,AI僅是行銷話術,「全是工程師,沒有AI」的真相,加速了其後續的崩壞。
危機在2024年全面爆發:客戶投訴開發延宕、員工指控杜加爾管理混亂,而杜加爾本人更捲入印度當局的洗錢調查,雖然他否認涉案,聲稱自己僅為證人。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還披露,Builder.ai長期聘用與杜加爾有私人關係的審計機構,財務透明度備受質疑。
拉提亞於2024年3月接任執行長時,公司英美帳戶中的資金已近乎歸零。他坦承:「歷史決策造成的財務壓力已無法挽回」,並將2024年營收預測從1.4億美元腰斬至7000萬美元。維奧拉信貸的抽銀根行動,最終觸發了違約的連鎖反應。
內部文件顯示,Builder.ai長期以「漂AI」(AI washing,指企業誇大宣傳其產品或服務中應用AI技術的程度)策略吸引投資,包括將傳統外包開發,包裝為AI自動化;虛報東南亞與中東市場的擴張效益;隱瞞對廉價印度工程師的依賴。
破產後,其全球團隊遭大規模裁撤,其大多數為新創及中小企業的客戶,被迫緊急遷移應用程式,暴露當代依賴新興AI平台的高風險。
Builder.ai的殞落並非唯一的例子。儘管AI公司占據2024年美國新創募資額40%,多數仍無法盈利。產業目前正面臨殘酷的優勝劣汰,許多企業遭遇技術瓶頸,如「AI幻覺」問題推高維護成本;或是商業模式缺陷,也就是過度依賴風投,缺乏真實變現能力;最後則是監管風險,其誇大的行銷手法往往遊走法律邊緣。
美國高德納諮詢公司(Gartner)預測,低程式碼/無程式碼(low-code/no-code)市場規模將在2024年底達260億美元,但Builder.ai案例證明,若無法兌現「AI變革」的承諾,再華麗的敘事終將坍塌。
從微軟戰略合作到美國商業月刊《快公司》(Fast Company)評選的創新企業,Builder.ai曾完美演繹AI時代的造神戲碼。但其結局揭示更深層的教訓:當「規模」被誤認為「永續」、「能見度」被錯當「競爭力」,魔法消散後,留下的只有一片狼藉與投資人無法追回的13億美元估值泡沫。
延伸閱讀
最新財經新聞
-
-
新台幣午盤強升1.53角 暫收29.87元
(43 分鐘前) -
4月3產業測驗點齊跌 台經院:川普頻轉彎虛驚一場
(44 分鐘前) -
統一發票3-4月開獎 萊爾富花39元買運動飲料獲千萬獎
(1 小時前) -
寅吃卯糧!製造業氣候連3月下跌 台經院:下波關注貨幣戰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