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2°
( 23° / 22° )
氣象
2025-10-25 | 周刊王

美國陷「稀土焦慮」 專家示警:不加倍投入難撼中國主導地位

美國陷「稀土焦慮」 專家示警:不加倍投入難撼中國主導地位
中美稀土戰,美國想翻轉劣勢,專家提醒需要加倍投入更多資金。(圖/達志/路透社)

[周刊王CTWANT] 美國在稀土與關鍵礦產供應鏈上的焦慮正不斷升高。儘管資金持續投入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進展緩慢,短期內難動搖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的主導地位。南非礦業資深人士、TechMet執行長梅內爾(Brian Menell)直言,美國與西方政府的投入與執行力仍遠遠不夠,「若要在競爭中取得主導,必須在資金與速度上勝過中國」。

梅內爾近日出席倫敦的「未來韌性論壇」(Future Resilience Forum),指出西方在鋰、稀土等關鍵材料供應上的行動過於遲緩。他認為,川普政府第二任期已準備採取新戰略,加快決策步伐,打破官僚羈絆,推動更大規模的政策與投資合作。他強調,政府必須直接參與產能擴張,降低前期風險,才能確保供應鏈安全。

總部設於都柏林的TechMet專注於清潔能源轉型所需的關鍵礦物,包括鋰、鎳、鈷與稀土,並獲得美國政府重金挹注。該公司已從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取得約1.05億美元資金,用於擴充相關項目。梅內爾透露,公司正競標烏克蘭Dobra鋰礦,這是美烏礦產合作的重要部分,投資金額至少達1.79億美元。

在全球產業鏈格局中,稀土被譽為「工業維他命」,掌握技術即掌握製造主導權。根據國際能源署統計,中國2023年稀土礦產量占全球超過6成,加工能力更高達9成2,美方對華依存度明顯。

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3年間,美國約7成稀土化合物與金屬進口來源仍來自北京。今年4月,美國對全球加徵「對等關稅」,對華稅率高達145%,中國則祭出出口管制反制,美方對「卡脖子」風險日益憂心。

面對掣肘,美國與其盟友嘗試尋求替代方案,但民間資本對政策信心不足,使投資步伐遲緩;甚至歐盟拋出的「太空採礦」構想,也被認為離實現甚遠。此時,資源豐富的澳洲成為西方眼中的關鍵節點。10月20日,川普與澳洲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簽署協議,強化美澳在稀土及關鍵礦產領域的合作。不過業界分析指出,西方仍難在短期內建立能與中國匹敵的精煉體系。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指出,中國多年累積的加工技術與人才仍是無可取代的優勢。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研究員Marina Zhang表示,西方「去中國化」供應鏈的建構至少還需5年,且澳洲雖有豐富儲量,卻因基礎設施不足與生產成本偏高,仍難與中國競爭。業界認為,除非西方能在技術創新與政策推進上同步突破,否則供應鏈重塑將仍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路。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