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16 | 焦點時報社

朗齊生醫APL-101藥物進入國際臨床三期試驗 黃明賢:肺癌治療瓶頸露曙光


朗齊生醫APL-101藥物進入國際臨床三期試驗 黃明賢:肺癌治療瓶頸露曙光

圖/黃明賢教授:肺癌治療抗藥性瓶頸露曙光


【焦點時報/記者張淑慧 報導】「肺癌」已連續多年位居台灣癌症死亡率第一位。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每年約有一萬人死於肺癌,其中以「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比高達八成,且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為晚期或出現遠端轉移,治療選擇受限,存活率偏低。而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又以肺腺癌為最常見的病理型態。


現任臺灣肺癌學會理事暨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黃明賢教授,日前接受專訪時表示,近年來,分子標記檢測與標靶治療的導入,雖已明顯提升部分肺癌患者的治療反應與存活期,但抗藥性的出現依舊是最困難的挑戰。


標靶藥物抗藥性成為治療瓶頸

癌細胞的狡猾逃脫機制 躲避免疫系統與藥物追殺


黃明賢教授強調,台灣生醫技術不斷在精進,其中專注於癌症藥物開發與臨床應用的朗齊生醫(股票代號6876),開發中的「APL-101藥物」是專為治療癌細胞MET gene amplification(基因擴增)而設計,它是一款高選擇性c-MET抑制劑,目前即將於國際進入臨床三期試驗階段。尤其,從目前的臨床資料來看,APL-101不僅安全性良好,在抑制癌細胞轉移方面也展現優異潛力,這對於目前臨床幾乎無藥可用的MET陽性患者,特別是在EGFR-TKI抗藥性後發展出MET基因活化者,無疑是新的治療希望,更為當前肺癌治療帶來大幅度的精進。


癌細胞是非常狡猾的,它們會「找出路」。黃明賢教授指出,許多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患者,在治療初期雖有良好反應,但數月到數年後卻出現「抗藥性」問題,導致癌細胞重新增生、惡化甚至轉移到其它器官。一開始我們用EGFR抑制劑(EGFR-TKI)控制住腫瘤,但癌細胞會透過不同方式逃脫藥物壓制,例如改變藥物結合位點、產生次級突變,或啟動其他替代性訊號路徑而活化。


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替代路徑,就是c-MET訊號路徑的活化。根據近年來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所得的大量資料顯示,超過10-15%發生EGFR-TKI抗藥性的亞洲肺癌患者,會轉向MET基因擴增或突變的活化路徑,進而促進癌細胞生長與轉移。但目前全球針對c-MET路徑的抑制藥物仍極為有限。


亞洲肺腺癌基因型與歐美明顯不同:EGFR突變占主流


黃明賢教授說,亞洲與歐美肺腺癌患者的基因型存在顯著差異。亞洲人肺腺癌患者中,EGFR突變比例高達60%甚至更高,特別是在非吸菸女性患者中更為明顯;而歐美族群的EGFR突變比例僅約10%,相對較低。


正因為如此,亞洲地區臨床治療上多數仰賴EGFR抑制劑,但也因此更常面對EGFR抗藥性後續治療困境,這是目前治療上的最大瓶頸。MET路徑的活化已被證實是EGFR-TKI抗藥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這也讓c-MET成為下一波精準治療的關鍵靶點。


黃明賢教授欣喜地說,針對這個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朗齊生醫開發中的「APL-101藥物」,無疑是目前治療瓶頸的突破,為廣大肺癌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


精準醫療的下一步:基因檢測普及化與個人化治療整合


黃明賢教授強調,未來肺癌治療將更加倚賴基因資訊導引,從EGFR、ALK、ROS1,到現在的MET,甚至是HER2、RET、NTRK等,所有關鍵驅動基因的精準判讀都仰賴NGS平台的普及。他呼籲健保與政府單位能更進一步支持基因檢測的補助與推廣,使所有病患都能在第一時間接受精準檢測,進而導入個人化的治療策略。未來的抗癌戰爭,不再只是藥物與疾病的對抗,更是「數據驅動」的個人化醫療競賽。


產學醫三方協力 讓台灣創新藥走向國際


黃明賢教授最後語重心長的指出,台灣擁有世界級的臨床實力與創新藥研發能量,只要產業、學界與醫療端能密切合作,未來不僅能造福本土病患,更有望將台灣原創藥品推向全球。


尤其,像朗齊生醫著手進行APL-101新創研發準備開展臨床三期試驗,具備國際潛力的精準治療藥物,就是台灣生技醫藥產業值得驕傲的里程碑。我們樂見並期待臺灣有更多這樣的成果出現。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