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空隕石採礦,可行嗎?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三十年前,英國廣播公司(BBC)的開創性科學節目《明日世界》對 2025 年的世界狀況做出了一些預測。當時在節目中,預測三十年後的人類正在開採小行星上面的礦石。儘管人類還沒有到達這一步,但一些新創公司認為這一天會比許多人想像的更快到來。
加州公司 AstroForge 的創辦人相信自己會率先實現這一目標,而該公司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2025 年 2 月,它們利用 SpaceX Falcon 9 號火箭從佛羅里達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了第一艘價值 650 萬美元的無人太空船。大約九天後,AstroForge 認為這艘名為奧丁的太空船很可能會按計劃飛越月球進入更遠的太空。
然而不幸的是,AstroForge 與太空船的溝通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截至至今,本它仍在努力糾正這個問題。該公司希望,奧丁號現已進入為期九個月的巡航階段,抵達其任務目的地:飛越經過精心預選的小行星 2022 OB5,該小行星距離地球約 800 萬公里(500 萬英里),奧丁號將利用其感測器評估該小行星的成分。
「快速行動,打破岩石」可能是 AstroForge 創始人 Matt Gialich 的口頭禪,他脾氣暴躁,喜歡說髒話,但不會被可能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所嚇倒。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AstroForge 預計會遇到很多障礙,他說,即使無法再次與太空船取得聯繫,他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是的,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們會開始真正去做,因為我們必須嘗試。」他承認。
繼明年進一步發射之後,該公司計劃開發開採近地小行星的方法,以獲取其中含有的有價值的濃縮金屬 – 特別是對我們的燃料電池和可再生技術至關重要的鉑族金屬。科學家強調,在地球上開採這些資源的成本越來越高,無論從經濟、環境、社會甚至地緣政治角度而言。
的確,美國總統川普援就援引憲法給予總統的緊急行政命令,來擴大關鍵礦產的國內生產,以減少美國對中國等國家進口的依賴。該行政命令採用冷戰時期的立法,指示包括國防部在內的政府機構優先考慮採礦項目,並提供技術和財政支援以促進關鍵礦產的生產。原因印度與中國的貿易戰不斷升級,中國對一些關鍵礦產的供應鏈有著壓倒性的控制權。去年,北京禁止向美國出售某些關鍵礦產,迫使美國公司尋找其他重要材料來源。
不過,向外星隕石採礦這件事情很多人都質疑在太空中開採這些金屬並將它們帶回地球是否真的可行,特別是在短期內,以及它是否會產生獨特但同樣影響深遠的環境成本。
資料來源:https://www.bbc.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最新財經新聞
-
-
金管會:台新金估新壽15年免增資 若未達標將注資
(5 小時前) -
台肥供半導體業認證藍氨 首批達6000噸
(5 小時前) -
兒童節共融體驗 學習包容與互助
(6 小時前) -
新新併速度看IT整合 台新金:金控先行銀行需12個月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