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2° )
氣象
2025-08-26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為什麼長期擊敗市場這麼難?投資人常犯的五大錯誤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夜未央編譯


當談到投資理財時,許多人心中最大的目標就是「擊敗市場」,也就是獲得比大盤平均表現更高的報酬率。以美國S&P500指數為例,這個指數代表著美股市值最大的500家公司,通常被視為整體市場的縮影。短期來看,擊敗市場並非不可能,因為指數的報酬率是由成分股加權平均而成,換句話說,必然有部分股票的表現超越了這個「平均」。如果投資人剛好持有這些表現突出的股票,就能在短期內跑贏市場。然而,長期而言,持續超越市場卻是極為困難的事。


根據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的研究顯示,在1998年至2017年的20年間,S&P500的平均年化報酬率為7.1%,但一般投資人的平均年化報酬卻僅有2.6%,幾乎只比通膨稍高。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落差?以下幾個主要原因,說明了為何長期擊敗市場如此艱難。


一、情緒化操作:無法堅持長期持有


投資並非單純的數學運算,更深層的挑戰來自人性的情緒。當市場大漲時,許多投資人會因為亢奮而追高,反而在股價見頂時投入更多資金。相反地,當市場大跌20%以上時,恐慌情緒會使人急忙賣出股票,往往在最低點附近出場。這種「高買低賣」的行為,不但難以獲利,還會嚴重拖累整體報酬。


若能克服情緒,單純抱持長期投資的心態,往往更容易接近甚至超越市場平均表現。耐心與紀律,是投資中最被低估的力量。


二、錯誤的市場時機操作


理論上,若能在市場大跌前賣出、在低點重新進場,投資人確實有機會大幅跑贏大盤。然而,現實中要精準掌握進出時機幾乎不可能。根據American Century Investments的統計,股市平均每2.5年就會出現一次10%以上的修正,而每6年則會進入一次20%以上的熊市。


更麻煩的是,股市的長期漲幅往往集中在少數幾天。FactSet的數據顯示,若在1999年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期間投入1萬美元於S&P500,至今可增值至71,309美元。但若錯過其中表現最好的10個交易日,最終僅剩32682美元;若錯過20天,只剩19,242美元;錯過30天,更會縮水至12,298美元。可見,錯過少數幾天的漲勢,就足以毀掉長期投資報酬。這也是為何專家常提醒「不要試圖掌握市場時機」。



為什麼長期擊敗市場這麼難?投資人常犯的五大錯誤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三、盲目追逐熱門題材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媒體和網路論壇經常推波助瀾,鼓吹「熱門股」或「投機風潮」。所謂的迷因股(meme stocks)、短線爆紅的產業或是某些網紅推薦的標的,看似能快速致富,卻多半缺乏基本面支撐。投資人因為「害怕錯過」(FOMO)而追高,往往最後賠錢收場。


真正能在市場中存活並獲利的策略,往往不是華麗的短線操作,而是長期耐心的持有。就像龜兔賽跑的寓言一樣,穩健前進的投資方式,往往比躁進追逐的投資人更能贏到最後。


四、投資成本與手續費


另一個投資人難以擊敗市場的原因是「費用拖累」。市場本身並沒有手續費,但投資人卻必須支付管理費、交易手續費等。即使是費用極低的S&P500指數基金,年費率僅0.03%,長期下來依然會產生顯著影響。若投資10萬美元在一檔年化報酬10%、持續30年的指數基金,最終結果將比市場少約15,000美元。


若費用提高到1%(這是許多主動型基金的水準),30年後的差距更會擴大至418,000美元以上。換句話說,投資人若選擇高費用的基金,不僅要跑贏市場,還要額外克服費用的拖累,難度更高。


五、挑選個股的困難


有些投資人認為,既然基金有管理費,那麼直接買進個股,不但省下費用,還可能因為選到「明星股」而大幅超越市場。然而,事實卻相當殘酷。學者Hendrik Bessembinder等人的研究指出,1990年至2018年間,美股有高達56%的公司,其表現不及短期國庫券這種幾乎零風險的投資工具。換句話說,真正貢獻市場長期報酬的,其實只是少數幾檔超級明星股。


因此,若投資人沒有極高的選股能力,選錯股票的機率其實相當高。長期下來,大部分投資人難以靠挑股來擊敗市場,反而更容易落後。


六、慢就是快,穩才是贏家


綜合以上原因可以看出,投資人之所以長期難以超越市場,並非因為缺乏工具,而是人性、情緒、策略錯誤與費用的多重影響。短期擊敗市場雖然可能,但長期而言,「買進並持有低成本指數基金」反而是最務實、最有效率的方法。


市場的殘酷真相是:大多數人都無法持續擊敗它。與其花費心力追逐熱門題材、嘗試掌握時機,或是期望找到下一支暴漲的股票,不如穩健配置資產、降低費用、長期持有。投資的本質不是炫技,而是耐心。當投資人能克服情緒、避免短線誘惑,才有機會真正享受到市場長期成長的果實。


資料來源:https://www.gobankingrates.com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