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11 | Knowing新聞

《虛擬資產服務法》難擋DeFi浪潮?Sui Mover代表直言:政府難追蹤用戶身分,實務難管制!

《虛擬資產服務法》難擋DeFi浪潮?Sui Mover代表直言:政府難追蹤用戶身分,實務難管制!

台灣即將推出的《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近期成為市場熱議焦點,特別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的監管措施仍不明朗的情況下,引起廣泛關注。區塊鏈技術與產品開發團隊 Sui Mover 的代表近日接受《幣特財經》專訪時表示:「現實情況下,政府實際上難以有效管控 DeFi 領域。」


Sui Mover 代表進一步指出,DeFi 監管的最大難題在於其核心營運模式與技術架構高度去中心化,即便政府積極推動監管政策,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他舉例說明:「DeFi 平台的營運主體與伺服器多設置在海外,即便部分團隊成員位於台灣,其註冊公司與核心營運通常位於開曼群島或其他法規相對寬鬆的地區,這大幅增加了政府實質監管的難度。」


「美國等監管大國至今仍未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台灣面臨的挑戰將更加艱鉅!」此外,Sui Mover 代表也提到,如果業者僅提供交易策略或程式介面(API),未直接經手用戶資金,這類型的第三方服務更難明確納入監管範圍。他也特別以境外保單為例說明,指出:「台灣的監管只限制本地從業人員不得銷售境外保單,但若民眾自行前往海外購買保單,政府便難以有效干預。這與 DeFi 去中心化的情況類似,政府事實上難以追蹤用戶自行與境外平台的互動。」


對於立委黃珊珊近期提出的「虛擬資產金服商」分類建議,Sui Mover 代表則指出,此項新增分類的用意在於將當前未能明確歸類的業務或產品納入監管範疇,這也就是所謂的「他者(the other)」概念。「但如此一來,若缺乏清晰且細緻的分類標準,可能導致未來監管執行上的困難。」他表示,「例如,若 KOL、項目方、交易所在某些情況下都被視為同一類別,卻沒有具體的監管標準,最終只會導致監管流於形式,無法達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然而,DeFi 市場是否真的就如「無人之境」,難以被有效規範?Sui Mover 代表強調,DeFi 本身就有很高的進入門檻,實際上最大的挑戰並非來自政府的監管或產品本身,而是來自一般使用者的市場進入障礙。他說明:「一般使用者必須先理解如何創建數位錢包,掌握入金管道,甚至清楚 Token 的多種用途及其本質。」儘管當前已有較為便捷的錢包開設方式,但實務上,資金入場過程仍充滿挑戰,許多用戶在透過信用卡或銀行轉帳進入市場時,仍面臨銀行審核或交易阻擋的困難。


同時,產品本身的操作複雜性也是 DeFi 領域另一大進入門檻。「Token 可能不僅只是股票或貨幣,它還可能同時具備股權、貨幣甚至更複雜的結構型金融產品的特性。」Sui Mover 代表進一步舉例,DeFi 常見的「套娃式」金融操作模式,如資產質押後借貸再投資其他產品,對多數用戶而言,理解及操作難度極高。


談及團隊在台灣市場的經營策略時,Sui Mover 代表表示,即使未來台灣政府加強監管措施,對其實際上影響有限,「我們作為一個去中心化團隊,從未特別經營台灣市場,目前中文用戶比例約佔整體市場的 30%,且並未針對台灣市場進行特定的行銷活動。」


綜上所述,Sui Mover 代表認為政府無論從何種角度或策略出發,在實務層面都難以真正有效地監管 DeFi 領域,「儘管監管規範表面上看似嚴密,但實際執行上仍充滿挑戰。」因此,未來 DeFi 市場的發展與成長潛力,恐怕更多依賴於市場本身的自然演進與用戶認知普及程度,而非政府法規的強制介入。


【本文作者張詠晴/幣特財經】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