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學《卓越講座》 邀吳哲銘談AI創新

【News586/記者張淑慧報導】國立高雄大學5/6日《卓越講座》邀請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秘書長吳哲銘,以「AI創新,讓公益更給力」為主題,探討人工智慧與數位工具如何改變社會服務的樣貌,並引領公益實踐走向更有效率、更有影響力的未來。行政副校長吳行浩亦出席致詞,強調數位轉型應兼顧資源公平與社會關懷。
行政副校長吳行浩指出,數位轉型不僅是科技應用的革新,更牽涉到資源分配與社會公平的挑戰。他以疫情期間推動線上課程的經驗為例,說明即使台灣整體數位基礎建設完善,偏鄉地區在設備、連線與數位素養方面仍有落差。「推動亞太區的國際交流計畫時,我們意識到自己設備也未盡完善,這些經驗提醒我們,在推動AI應用的同時,更應留意技術背後的社會層面。」
吳哲銘回顧AI發展歷程,從1940年代的人工神經元理論到2025年的大型語言模型,AI技術日新月異,已滲透生活與學習。他引用牛津大學研究指出,未來20年內,47%現有工作可能消失,強調數位素養與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性。他以泛科學院的轉型為例,說明疫情期間因應流量紅利轉向影音內容,成功將科普知識推廣至YouTube,顯示數位工具對傳播的影響力。
吳哲銘也分享2008年推動「胖卡行動車」深入偏鄉推廣數位應用的經驗。他說明,該計畫並不止於現場服務,更重要的是協助在地NGO建立持續性的數位能力。「真正有意義的計畫不是短期活動,而是能讓當地組織持續應用與成長,才算開始發揮真正影響力。」
吳哲銘並以台中甘霖基金會每日為800位獨居長者送餐的案例,說明數位工具導入的挑戰與實踐。協會團隊協助該基金會梳理送餐流程,運用Excel與合併列印等簡單數位工具,將複雜的菜單、禁忌與志工分工自動化,大幅減輕人力負擔。秘書長強調:「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資訊流程與素養的梳理。只有理解服務細節,才能設計出真正有用的數位解決方案。」
在與學生互動時,吳哲銘鼓勵青年善用AI技術關注社會議題。他指出,學習的本質早已不只是應對既有知識,更要培養面對未知的態度與能力。他也呼籲,未來AI將如同電子郵件般普及,年輕世代應培養判斷資訊真偽、善用AI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新財經新聞
-
川普:將對各國維持至少10%基準關稅 但允許例外
(31 分鐘前) -
市場氣氛轉趨樂觀 油價漲
(1 小時前) -
新國民保單大戰2/土洋壽險對決「銀行通路」 中分紅趴數皆同得比這數值
(1 小時前) -
新國民保單大戰1/同業驚訝富邦拼出分紅型逾50%勝績 揭壽險搶進內幕
(1 小時前) -
美中貿易談判前市場觀望 美股互有漲跌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