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8° )
氣象
2025-07-23 | 台灣好報

餐飲業為何由盛轉衰?從繁華到歇業反思

餐飲業為何由盛轉衰?從繁華到歇業反思

【記者 丁倩/台北 報導】曾幾何時,餐飲業是台灣最火熱的創業選項。從文青咖啡館到網美打卡餐廳,不少人看準這波風潮,投入資金、人力與夢想。然而近年來,許多曾經人氣爆棚的店家紛紛歇業,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只隔短短數年。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反思。

現實骨感:創業熱情難敵
長工時與繁雜瑣事餐飲業的日常,遠比想像辛苦。每天開門前要備料、清潔、盤點庫存,營業中要服務客人、處理突發狀況,打烊後還要對帳、整理、準備隔日營運。許多創業者剛開始滿腔熱情,但時間一久,面對日復一日的勞累與不穩定收入,很容易疲乏甚至萌生退意。以台北某知名早午餐店為例,創業初期因風格特殊與網紅帶貨效應迅速爆紅,一度開出三家分店。然而隨著人事、食材、租金等成本壓力浮現,創辦人最終因體力不堪與管理困難,在五年內陸續關閉分店,僅留一家苦撐經營。

人力困境:找不到敬業員工,老闆還要看員工臉色
近年最令餐飲業主頭痛的,莫過於「請不到人」且「請來的人難管理」。新世代員工普遍缺乏敬業精神,不少人上班只求「打卡上下班」,準時到點就走,一分鐘不多做。遇到突發狀況不來上班,甚至連通知都沒有。對工作缺乏責任感,只等待發薪與休假,讓老闆倍感挫敗。有位在台中經營燒烤店的老闆感慨道:「現在不是我挑員工,是員工挑我。他們可以不來、不說、不負責任,還要我好聲好氣、怕一罵就離職。」這種人力結構,讓許多店家根本難以穩定營運。

求新求變:從員工變股東,從薪水變共享成果
在困難重重的現況下,有些老闆開始思考突破之道。他們不再把員工當成「打工仔」,而是視為「經營夥伴」。讓表現優秀者擔任店長,給予股份、設立業績分紅獎勵制度,提升員工的使命感與責任心,讓他們與餐廳的興衰休戚與共。例如高雄一間日式丼飯店,原本也面臨人力短缺、經營吃力的窘境。後來轉型為「合作夥伴制」,讓店長與資深員工依照營收比例獲得分紅,甚至參與經營決策。結果不到一年,不但員工流動率明顯降低,內部氣氛也更加積極主動,營收反而逆勢成長。

市場瞬變:產品同質化、消費者期待高除了人力問題,餐飲市場本身也在快速變化。從早午餐、手搖飲、火鍋、炸雞,到近年的異國料理與無人餐廳,每一波潮流來得快去得也快。消費者的口味與需求轉換極快,若店家無法及時創新,往往一夕之間被市場淘汰。2020年紅極一時的韓式炸雞風潮即為明證,兩年間大量品牌一擁而上,導致市場過度飽和。當熱度退卻、品質參差不齊,消費者迅速轉向其他話題食物,許多店面來不及轉型就宣告歇業。

唯有「與時俱進」的老闆,才能在市場長久生存
餐飲業不是不能做,而是更需要智慧、韌性與創新。這場從熱潮到退潮的洗禮,不只是淘汰不堪一擊的投機者,也提醒真正有心的經營者:時代變了,老闆也要改變。當員工只是「打工仔」,他們自然只在意薪水與下班;但當他們變成「經營的一份子」,餐廳的未來才會變成每個人共同的責任。從薪水制到共享制,從獨裁到合作,餐飲業若能擁抱新思維,或許能走出困境,重新找回「人味」與希望!(照片翻攝網路)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