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GW!外媒:風電去年單年併網民主國NO.1
![1.7 GW!外媒:風電去年單年併網民主國NO.1](https://news.pchome.com.tw/newsdata/finance/nownews/20250212/73936209371537207003.jpg)
據彭博新財經(BNEF)報導,台灣去年離岸風電新增量為民主國家第一。(圖/CIP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台灣推行離岸風電多年,外界質疑台灣政府雖然口頭上說國產化政策有規劃,但實際上是因為去年遭歐盟到世界貿易組織(WTO)反映才被迫提早面對,浪費9000億元卻是能源、國產化賠了夫人又折兵。經濟部今(12)日晚間澄清,9000億元是錯誤算法,且據彭博新財經(BNEF)報導,台灣去年離岸風電新增量為民主國家第一。
據統計,2019年台灣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約128MW,2022年已達1.4GW,2023年再成長至2.25GW,截至114年1月底,我國已完成7座離岸商業風場建置,風力機設置累計374座,併網容量為3.04 GW。
據彭博新財經(BNEF)報導,台灣離岸風電2024年單年新增併網量達1.783 GW,超過荷蘭、法國、德國等民主國家,台灣已為世界離岸風電領頭羊之一。
能源署也澄清,台灣推動離岸風電是參考英國、德國等歐洲成功發展離岸風電國家作法,初期藉由躉購制度吸引風場業者投入建立市場,才有後續的競價,台灣比起英國、德國等都在更短的時間就進入競價,降低台灣發展離岸風電成本;用未實際買到的一度2.5元,去計算所謂的9000億元,完全是錯誤解讀。
能源署補充說明,歐盟於去年7月26日在WTO就我離岸風電國產化措施要求進行爭端解決諮商,台歐雙方經過數回合的建設性諮商溝通後,雙方已於去年11月已達成暫停WTO爭端解決程序共識。
鄒宇新接受《自由時報》「官我什麼事」專訪,表示國產化推動方向以5年為1期、共有3期。
第一期是「學習期」,政府盤點具可行性,做得出來或者是技術足夠的項目,「學習的過程其實相當辛苦,國內的廠商必須要投資,要跟外國人引進技術然後實際去做」,原本政策期待100%國產化,但實際5年操作下來,會發現其實沒有辦法那麼理想。
第二階段是「成長期」,用區塊開發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風場來練兵,進一步加速交貨期、降低成本。
第三階段就是「成熟期」,國內廠商已經具備國際競爭的條件,這個時候就該是產業關聯方案,也就是國產化的政策應該要慢慢的退出,讓練兵練好的廠商能夠走出去打亞洲盃,甚至是國際盃。
相關新聞
半導體、離岸風電厚板都行 工研院AI機器人實現全自動化焊接
離岸風電潛力場址2026年難以落幕 1風場確定不會如期完工
離岸風電3之1領跑 CIP:渢妙1期離岸風場海事工程合約全數完備
最新財經新聞
-
-
增資子公司100億美元 台積電:降低外匯避險成本
(30 分鐘前) -
今彩539第114040期 頭獎槓龜
(57 分鐘前) -
大樂透頭獎連10槓 下期獎金上看4.7億元
(59 分鐘前) -
美國1月通膨年增3.0% 連4個月攀升添Fed暫停降息壓力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