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CPI年2.03% 油價將決定5月是否跌回2%內

展望5月,主計總處預期CPI年增率有望跌破2%,主要受到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影響,帶動國內油料費下調。(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行政院主計總處今(7)日公布4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2.03%,已經相當貼近2%「通膨警戒線」,較3月的2.32%出現明顯收斂。展望5月,主計總處預期CPI年增率有望跌破2%,主要受到國際原油價格下跌的影響,帶動國內油料費下調;至於近期新台幣匯率的波動,雖然對於進口物價有利,但對CPI仍需要時間才會發酵。
4月CPI較上年同月上漲 2.03%,1至4 月平均較上年同期上漲 2.15%。相較3月2.32%,4月CPI出現收斂。
主計總處分析,水果價格續處高檔,漲幅仍大,肉類及其他穀類製品,如麵包、蛋糕等食物類價格亦上漲,外食費也漲3.48%,是近13個月新高,加上房租、掛號費、補習及學習費、汽車保養及修理等費用調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含蔬菜、水果及能源的核心CPI在4月上漲1.66%,已連續13個月漲幅低於2%,顯示排除波動較大的項目後,物價大致維持平穩。
展望5月物價,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門委員曹志弘預期,CPI有望低於2%。最主要的原因是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走跌,例如布蘭特原油價格4月平均跌破70美元/桶,5月初約在60美元/桶上下。這將直接影響國內油價的隨時調降。部分水果價格的漲幅持續縮小也可能是影響因素之一。
關於新台幣匯率的變動,資料顯示,新台幣對美元4月的貶值幅度0.83%較3月3.94%明顯縮小,意味著新台幣呈現升值趨勢。新台幣升值有助於減輕進口物價的上漲壓力。
然而,曹志弘表示,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的影響通常不是立即的。它會先影響進口價格(IPI),然後慢慢傳遞至國內廠商的生產成本,最終才反映CPI上,這種傳導效果通常有1到2季的滯後;新台幣升值並不是預期5月CPI跌破2%的主要原因。
此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4月普遍比3月和去年同月來得低,主要可能因市場擔憂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影響全球需求所致。這也影響了國內進口物價,以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總指數已連續30個月呈現下跌,對國內物價穩定構成有利條件。
相關新聞
對等關稅影響物價?主計總處:沒有明顯攀升風險
電價審議前夕 消費者信心指數3月物價水準信心衰退1.2個百分點
美國關稅戰4月來襲 劉鏡清:留意美國物價上漲對訂單影響
最新財經新聞
-
-
獨家/美福飯店大樓300億出售 陳春桐證實「有1組出價」
(27 分鐘前) -
國安基金買進很多台積電?操盤手沒否認
(37 分鐘前) -
台股紅中一點綠! 這檔「鴻家軍」減資57.89%早盤殺到個位數
(38 分鐘前) -
發債成立主權基金?財部:須專案立法取得共識
(51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