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暢談抒寫自傳心情!一窺業界秘辛與台積電創辦歷程
商傳媒|記者許方達/綜合報導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018年退休後即動筆親撰自傳,卻因疫情與健康因素而寫寫停停,花了六年,才在93歲高齡,成就近20萬字、涵蓋54年歲月的下冊巨作。
張忠謀:寫自傳常掉淚,我彷彿重新活過一遍!
隨著自傳付梓,寫就上、下冊共約30萬字的張忠謀,不只圓了少時的文學夢,還可能一躍成為暢銷作家。《張忠謀自傳》出版社「天下文化」同步推出自傳下冊、上下冊聯賣的套裝全集兩種版本,預購首日就攻占各大新書排行榜第一名。
被譽為「台灣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在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笑稱,自己繳出手稿後「如釋重負」,一點也不「意猶未盡」;也就是,儘管自傳下冊只寫到2018年、他自台積電退休時,但未來可沒打算再有「傳外傳」的續章了。
張忠謀在專訪中透露,自傳上、下冊都是為自己寫的,因為在寫書的過程中,等於重新又活了一遍。除了上冊「邊寫邊泣」,這次下冊也是常常寫到掉眼淚,他表示,比起少年、中年,「老淚是比較少了,可是感情還是一樣的。」
張忠謀飽讀中西經典,鍾愛《紅樓夢》、熟讀海明威。隨著《張忠謀自傳》全集的推出,這位曾經的文藝少年,不僅在中年完成了科技夢,也在晚年一圓文學夢。
親筆帶讀者回到「護國神山」造山運動的起點
儘管張忠謀已在自序中表明「此書是我的自傳,不是台積電歷史」,然而,翹首以待的讀者中,不乏科技大老與各界領袖,都想透過張忠謀自傳中的「第一視角」,重回台積電、乃至於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歷史現場。
張忠謀重新鋪墊一幕幕人生往事,大致分為三大階段:首先,是他在半導體大廠德儀的25 年,也是他經理人的養成階段;第二,是短短三年 的工研院院長生涯;第三,當然就是台積電,「我一生最重要也最成功的工作」,篇幅將近2/3。
台灣科技政策掌舵者與半導體開路先鋒,例如李國鼎、孫運璿、方賢齊、潘文淵、胡定華、史欽泰及曾繁城等人,也在張忠謀筆下依序出場,帶讀者回到「護國神山」的造山運動起點。
自傳中最珍貴的,就是上述占據半部全球半導體史的名字們,如何與張忠謀的生命經驗互相輝映,箇中不少軼聞趣事,都是首度揭密。例如,1976年對他具有職涯上「分水嶺」的意義,也是他與台灣關係的真正開始。
張忠謀提到兩次「與命運的約會」,第一次是到位於德州的半導體大廠「德儀」任職,第二次是到台灣來,「原本我以為約會的地點是工研院,沒想到在台積電。」訪談中,他表示若那個時候是德儀CEO,一定會在台積電募資時就投資,取替飛利浦成為台積大股東。如此一來,或許台積電就成為「德積電」。
曾經五年三次辭職,「我只剩一條路,台積電!」
從1983到1988的五年內,張忠謀歷經德儀、通用器材與工研院的三次辭職。36年過去了,如今從張忠謀專訪之中,仍可感受他當時自喻為「過河卒子」的深刻惆悵。
「我沒有錯,我只是輸了而已!」
受訪時,張忠謀如此總結工研院院長任內感想。之所以這樣說,跟他擔任工研院院長三年期間的三大改革有關,其中只有創辦台積電一項算是成功,其他兩項失敗收場,還被貼上「欠缺人和」的標籤。
「我三次辭職,已經無路可走,只剩下台積電這條路,」張忠謀說,當年自辭去工研院長一離時才57歲,正值盛年,距離他設定的、至少做到65歲退休,還遠遠太早,於是他全力投入台積電的籌辦。
專訪中,他也談及台積電創辦初期的秘辛,例如與飛利浦(曾是台積大股東)的微妙關係、對台積電初期三位外籍總經理的評價、與英特爾和蘋果的競合、對台積電的期許,以及川普不知道的台積勝出秘訣等。
最新財經新聞
-
壽險業外幣保單對新契約保費貢獻度 探6年同期新低
(44 分鐘前) -
學者示警夜間備轉容量為負!經濟部回應了
(49 分鐘前) -
今彩539第114002期 頭獎2注中獎
(56 分鐘前) -
威力彩頭獎連19槓 下期獎金上看4億元
(59 分鐘前) -
學者憂今年停限電風險 經部:綠能燃氣先行穩定供電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