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7° )
氣象
2025-06-19 | X傳媒

泡泡瑪特究竟在紅什麼?從Lisa手上的LABUBU開始延燒的熱潮,到填補心理空缺的「盲盒經濟」

泡泡瑪特究竟在紅什麼?從Lisa手上的LABUBU開始延燒的熱潮,到填補心理空缺的「盲盒經濟」
泡泡馬特的各種IP玩偶,照片取自官網


來自北京的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POP MART),因韓國女團 Black Pink 成員 Lisa 在社群平台上分享旗下角色「LABUBU」,瞬間引爆全球關注。這波熱潮不僅讓泡泡瑪特在美國、法國、印尼等地迅速拓展至超過500家門市,也帶動其股價一度飆升至283.4港元的歷史新高。隨著品牌聲勢水漲船高,年僅38歲的創辦人王寧也躍上富豪榜,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其資產已高達209億美元。





泡泡瑪特的成功並非偶然,它抓住了社群時代的關鍵心理——「被看見」與「想被理解」。開盲盒的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內容形式,透過 TikTok、抖音、小紅書與 Instagram 等平台不斷洗版,每一次打開的驚喜與每一個抽中的隱藏款,都成為社群炫耀的話題資源,演算法像在耳邊低語:「你看別人都抽到了,你呢?」



品牌的主要消費者集中於 20 至 35 歲的女性群體,但其吸引力早已超越年齡與性別界線。專家指出,泡泡瑪特的核心魅力來自於「盲盒文化」本身——消費者在未知中尋求驚喜,那種略帶賭博意味的開盒瞬間所帶來的心理刺激,是難以被複製的快感。同時,POP MART 所打造的一系列角色,如 Molly、Skullpanda、Dimoo、Hirono 等,造型獨特、風格鮮明,成功建立起角色經濟的深度黏著力。



此外,品牌也精於跨界操作,不僅與插畫家如 Kasing Lung、Kenny Wong 合作,更推出與 Crocs、UNIQLO 等品牌的聯名商品,使得角色從展示櫃走進日常生活,也進一步拉高其收藏價值與時尚感。



對許多收藏者而言,泡泡瑪特的吸引力不只是外在造型,而是觸及了內心某個柔軟的角落。心理學家指出,這股全球熱潮反映了現代人的某種「心理空缺的具象化」。泡泡瑪特像是在對人們說:「我知道你想被理解,即使你不說出口。這盒子裡,裝的是你還不知道正在找的自己。」



或許,這正是泡泡瑪特在風格、行銷與心理層面三重擊中的致勝之道——它不是單純的潮玩,而是一種情緒載體。人們在開盒的那一刻,不只是期待抽中限量款,更是在向這個世界傳達:「我想要一點不一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