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不下去!嬤暴瘦21公斤 竟是食道肌肉緊繃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台中榮總提供
「終於可以好好吃飯、躺平睡覺了!」72歲的嚴女士2年前出現吞嚥困難,起初就醫胃鏡檢查認為是胃食道逆流,然而症狀持續加重,曾2-3天不能進食,一吃就吐,也不能躺平睡覺,長期以靠墊斜坐就寢。期間反覆就醫服藥未好轉,直到去年至臺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門診,經內視鏡和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確認罹患少見的食道弛緩不能症,以「經口內視鏡食道括約肌切開術(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以下簡稱POEM)」治療,術後1天可進流質食物,術後2天即出院,2週內完全恢復正常飲食,免開刀解除多年的困擾。
嚴女士說,一直以來都身體健康,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罹患這麼難纏的疾病,體重從74公斤一路下滑到手術前只剩53公斤,幸好有臺中榮總林醫師仔細檢查,確認食道的問題,並以內視鏡治療,讓自己可以擺脫2年來「食不下嚥」的痛苦。
臺中榮總胃腸肝膽科林宛姿醫師指出,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有1-2人,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10-15例,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主要發生在25-60歲。病因是食道下端與胃交接處的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
因此,當食物堆積在食道內,可能出現吞嚥困難、胸痛或胸部壓迫感,以及食物逆流的慢性症狀,不適感可能長達數月到數年。長期不易進食會造成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或因食道痙攣出現劇烈胸痛的急性症狀。疾病初期以內視鏡檢查,因為食道外觀無明顯病灶,不容易判斷而導致延遲診斷,實際盛行率預估將高於臨床統計。隨著醫學影像、內視鏡技術和食道蠕動檢查儀器的進步,加上醫師對疾病的認知提升,民眾也更了解疾病,使發生率及盛行率有逐年上升趨勢。
林宛姿醫師解釋,食道弛緩不能症主要是因為食道內壁神經元的發炎與退化,導致食道蠕動功能及下端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造成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已知可能的機制與危險因子,包含遺傳基因、自體免疫反應,以及病毒或美洲錐蟲病等,都可能引發此症。
林宛姿醫師表示,POEM手術是目前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的首選方式,手術成功率高達90-95%。此手術透過內視鏡從口腔進入食道,精準切開食道下括約肌以釋放肌肉壓力,無需體外切口,術後疼痛輕微且恢復迅速。相較之下,其他治療方式各有限制:肉毒桿菌注射需反覆施打且治標不治本;腹腔鏡手術雖有85-95%成功率,但恢復期較長,對年長患者風險較高;氣球擴張術雖恢復期短,但復發率達30-40%。
臺中榮總2024年成功為10多位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完成POEM手術,術後症狀迅速改善,症狀嚴重程度評分(Eckardt score)從平均11分大幅下降至1.5分,有效治療,病人滿意度高。病患年齡橫跨27至80歲,平均住院僅需2天即可出院。林宛姿醫師提醒,民眾若持續出現吞嚥困難、胸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隨著POEM手術技術成熟,食道弛緩不能症已非難解之症。及早診斷、積極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重拾健康人生。
B、C肝患者慎防代謝異常 併發越多死亡風險及罹癌機率越高
接種流感疫苗有助降低心肌梗塞發生率
元宵節湯圓暗藏高「磷」危機 腎友食用須注意
不是開玩笑!熬夜恐易引發青光眼
年節打掃肌肉拉傷 三穴道緩解肩關節痠痛
最新健康新聞
-
-
肌少症不只老年人有!青壯族「2大養肌條件」預防●●歲後糖尿病
(49 分鐘前) -
新光三越氣爆最新! 衛福部曝「28人送6醫院」即時傷況
(49 分鐘前) -
求好孕有法寶!2025年必備「14個助孕好物」金鏟、衛生棉都上榜
(1 小時前) -
心血管宛若75歲! 40歲工程師「這樣做」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