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高於35度、低於16度 引發中風機率超過兩倍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圖:國衛院公布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氣溫劇烈升降與中風機率呈現正相關
世界各地近年來頻繁發生如致命寒害、酷熱熱浪的極端氣候現象,2024年更被評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2012年全球疾病負擔報告(GlobalBurden of Disease,GBD)指出,綜觀1990-2010年死亡原因,中風為第二大常見死因,而氣候條件是促使中風發生的重要影響因子。近年來台灣各地也更常經歷劇烈溫差的極端天氣,過去以日溫差作為基礎的研究分析無法分辨出寒流或是熱浪等氣候現象,難以了解氣溫劇烈變化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吳威德助研究員比對台灣歷年氣候紀錄,分析橫跨20年、超過110萬例中風病例數據,並創新以兩日內的氣溫變化作為分析基礎,同時考量了空氣污染等環境因子進行分析,強化分析的可靠性,是目前亞洲地區少見的大規模氣候健康研究。研究指出,兩日內氣溫劇烈變化,特別是驟升或驟降,可能大幅增加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本研究於本(4)月發表於國際醫學權威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Pacific》。
研究團隊運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分析2001至2020年超過110萬名首次急診中風患者的資料,研究結果指出,當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C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兩倍,兩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C則達到另一個風險高鋒;當兩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C時,出血性中風也提高2倍的發生風險。超過35°C的極端高溫與低於16°C的極端低溫亦分別與不同類型中風風險增加相關。這些結果顯示,不僅是平均氣溫,劇烈的溫度變化同樣對心血管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這項研究強調了氣候變遷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關乎全民健康的迫切挑戰的事實,研究結果對於公共衛生政策具有重要意義,若能將天氣預警機制與健康風險通報系統納入公共衛生政策,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時,強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監測與預防措施,將能降低突發性氣溫變化對民眾健康的衝擊。
在母胎中染腸病毒 出生四天變重症
高三女厭食症瘦到36公斤 治療後體重回復嚐美食
骨鬆阿嬤跌一跤 竟脊椎壓迫性骨折
膝蓋退化不用換關節 大林慈濟推自體軟骨植入再生
天氣變暖手腳還是冷 兩穴道改善末稍循環
最新健康新聞
-
桃園長庚推動智慧醫療創新 獲國際獎項肯定
(52 分鐘前) -
園藝治療是全球醫療與照護新趨勢!跨年齡應用,打造全人照護「綠色處方箋」
(59 分鐘前) -
好不了的濕疹?乾癬?小心是罕見的皮膚T細胞淋巴瘤
(1 小時前) -
皮膚長小肉芽,是身體健康出問題?醫揭6種「皮膚贅疣」這情況需抽血
(1 小時前) -
只有週末放假才出現!「週末爸爸」的育兒心態:工作才是第一順位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