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少女梅毒罹病例十年增加53倍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手掌或腳掌出現丘疹是梅毒常見病徵之一/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自2025年9月起,台灣成為東亞首個針對113學年度入學的國中男女生,全面提供公費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接種政策的國家,並以校園集中接種為主。未滿15歲前完成第一劑者,多數只需兩劑;若滿15歲才開始接種,則需接種三劑。聯新國際醫院兒童感染科李尚謙醫師提醒,若錯過學校統一施打時間,仍務必帶孩子至合約診所補接種,才能提前建立防護力。
李尚謙指出施打HPV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口咽癌、肛門癌及生殖 器疣。臨床試驗顯示沒有性行為或未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女性,接種HPV疫苗預估可預防60至70%的子宮頸癌,男性則可降低癌症風險與病毒傳播,形成群體保護。他也強調,HPV疫苗僅對部分病毒株具保護力,且對於梅毒、淋病等性病無效,因此安全性行為仍是遠離性病最重要的防線。
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 13–24 歲梅毒通報已連續 4 年攀升,2024 年較 2023 年增加近兩成,2025 年上半年較去年同期上升 13%,成為上升最快的年齡層,衛福部資料亦指出近十年15~19歲青少女梅毒案例爆增53倍。李尚謙分析,社群軟體與網路資訊發達,導致青少年性觀念較開放、性行為年齡下降,加上校園宣導性教育不足,缺乏相對應的保護意識與正確知識,讓性病「低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青少年常見迷思如下:
不同性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如梅毒約為2–6 週;淋病/披衣菌為2–14 天;皰疹為2–12 天;HPV則可能潛伏數月到數年。臨床症狀包括潰瘍、皮疹(手掌腳掌)、異常分泌物、水泡反覆、疣狀增生等。
臨床觀察上,許多青少年因害怕被責備而隱瞞病情,拖延就醫不僅影響心理造成壓力,也增加傳染他人與提高公共衛生風險。
李尚謙表示青少年若能及早就醫,大多可獲得良好治療成效,相反地,拖延比疾病本身更危險,如梅毒可能造成神經與心血管創傷,淋病與披衣菌感染恐導致不孕,HPV則提高癌症風險,對日後造成不可逆的健康後果。
青少年性病防治不僅是醫療議題,更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責任。政府現已推出「匿名聊聊」與「年輕族群免費梅毒篩檢」服務,確保民眾能獲得私密且專業的資訊。
李尚謙建議青少年應落實安全性行為,包括正確使用保險套,當身體出現異狀或懷疑有風險時,及早篩檢;家長面對孩子的青春性事,以理解代替責備,陪伴孩子面對治療,才能讓他們卸下心防、勇敢求助;校方與教師則不要讓性教育僅停留在「不要做」,更要提供正確知識與就醫管道,三管齊下才能真正讓年輕世代建立事前防護與事後應對的能力。
 
中風後如何脫離鼻胃管? AI助功吞嚥照護降低肺炎及再入院
中風後痙攣復健路漫長 一次看清治療新趨勢
小兒感冒勿輕忽 慎防感染引發心肌炎
公費流感疫苗10月1 日開打 中醫大新竹附醫即日起網路預約
脊髓損傷治療創新突破 電刺激、幹細胞、疼痛療法助傷友重新站起
最新健康新聞
- 
                    
                        
醫院推「溫柔生產」照護模式 醫師與助產師共照降低生產風險
(20 分鐘前) - 
                    
                        
快打疫苗!上週增63例流感重症、9人死亡 疾管署示警:仍處流行期
(2 小時前) - 
                    
                        
豬肉禁宰,吃不到豬肉怎麼辦?營養師教你「飲食4招」不怕少吃蛋白質
(2 小時前) - 
                    
                        
一吃早餐就停不下來、愈吃愈想吃? 營養師揭「關鍵元兇」:少了這1類食物
(2 小時前) - 
                    
                        
護理女神猝死,黃明志疑搜出「愛他死」!楊聰財醫師:「愛他死」4大致命風險
(2 小時前) 

                    


